台灣半導體人才荒怎麼解?台積電、新思科技啟動海外工程師培育計畫
被視為台灣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嚴峻的人才短缺危機。這不只是單一產業領域的挑戰,更是台灣的「生存威脅」。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每年出生人數已從 2014 年的超過 21 萬人,急遽下降至 2024 年的約 13.5 萬人。人口結構的轉變也直接反映在半導體產業的職缺上,104 人力銀行發布的《半導體業人才報告書》就指出,截至 2025 年 5 月半導體產業的人力缺口達 3.4 萬人。更令人擔憂的是,產業不僅缺乏 IC 設計、半導體研發工程師等高技能專業人才,也同時缺乏操作員和組裝技術人員這一類的必要生產人員。「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比學校每年培養的工程人才速度還快,」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表示。
新思科技與台積電的國際人才策略
究竟人才短缺挑戰怎麼解?半導體產業正積極採取多樣化策略,試圖尋找解方。在台灣擁有大量業務的美國晶片設計軟體公司新思科技(Synopsys),透過舉辦夏令營,進一步提升不同國家學生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興趣。今年新思科技更首次同時提供中文與英語夏令營課程,期待更廣泛地與海外人才交流。
「人口下降是台灣在半導體領域正在面臨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台灣新思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李明哲強調,透過夏令營課程可以提升學生對晶片產業的興趣,也能加強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進一步培養未來產業領導者。
台積電也將目光投向海外人才。透過與德國廠座落的薩克森邦合作「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讓數十位頂尖德國學生來台灣的大學培訓後,接著在台積電實習。
台灣教育界怎麼做?
在大學端,國立臺灣大學開設國際半導體學士學位學程,目前已招收來自 10 多個國家、超過 40 名學生,並特別規劃中文課程,幫助國際學生達到留在台灣工作所需的語言能力。
為確保未來勞動力,台灣教育界正嘗試將半導體的知識播撒至兒童階段。像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在台積電支持下,於今年七月啟動一項新計畫,目標是透過互動教具與遊戲,讓 10 歲孩童也能對晶片科學產生興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如果在孩童階段就對晶片科學感到好奇,他們未來就不會排斥這類工作,甚至可能會因此喜歡上這個產業。
今年 16 歲、擁有台灣和比利時雙重國籍、現居新加坡的 Nicolas Chueh ,便是國際人才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充滿興趣的例子。Nicolas Chueh 在參與新思科技夏令營時分享:「半導體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選擇,我想投入其中,因為我認為半導體對未來 AI 發展至關重要。」
從兒童到大學教育、從國內扎根到國際招募,儘管少子化的嚴峻挑戰將持續考驗台灣半導體產業,這些多面向的人才培育策略與實踐,將是台灣能否化危機為轉機、延續護國神山命脈的關鍵。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Reuters》、《Economic Times》,首圖來源:Unsplash。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