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會淪為中美經濟殖民地嗎?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德國《日報》以“在能源領域,中國比美國更重要為題,刊文評點了歐洲與美國、中國的貿易關系以及地緣爭鬥。作者指出,幾天前歐盟與特朗普達成的所謂“貿易協議”既不合理、也不安全,歐洲必須要追求戰略自主,為此也不得不和中國合作。
文章注意到,盡管挪威的天然氣更加便宜,但在所謂的“協議”中,歐盟要承諾從美國購買更多的礦物燃料。“這本身就荒謬至極,因為天然氣需求很可能在2030年之前都處於停滯狀態,而且昂貴的液化天然氣碼頭也會成為企業以及納稅人的無謂負擔。另外,國際法院也已經裁定,必須要盡最大努力保護氣候才符合人權標准。”
“而且,每一次進口礦物燃料,都會增加氣候災害的發生概率。7月份美國德州的大洪水造成逾百人喪生,要不是氣候變化,這場洪水很可能不會發生。今年1月,美國洛杉磯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財產損失超過了2018全年森林大火的總和,氣候變化也是重要誘因。上周末德國西南山區的火車事故也可能越發頻繁,氣候學者多年來一直在警告暴雨引發山體滑坡的危險。”
“在關稅翻倍的恐慌中,歐盟屈服於特朗普的胡說八道,而且根本不確定他是不是明天就會改主意。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歐盟各國必須更好地協調國防政策,從而減輕對美國武器的依賴。最重要的是,歐盟必須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比如用熱泵取代天然氣供暖,或者用火車以及電動汽車取代傳統燃油汽車。屆時,歐洲就不再依賴進口礦物燃料。德國總理以及經濟部長如今正企圖阻止綠色能源轉型。但在一個日益分化為礦物燃料國家和電力國家的世界裡,我們可不能依賴於美國。為此,歐盟需要合作伙伴,而在氣候與能源政策領域,我們必須坦率地承認,中國就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中國,人權遭到侵犯,民主派人士遭到打壓。但是,經濟體量與歐盟相當的中國,其2024年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高達歐洲的4倍,風電裝機容量更是歐洲的6倍。如果歐洲想要在電池技術、電動汽車領域進行追趕,也離不開中國工程師的經驗。美國還在出口破壞我們福祉的礦物燃料,與此同時,中國則在出售太陽能發電板、電動汽車、電池。根據測算,這些中國產品2024年在中國以外總共減少了1%的碳排放。”
“誠然,歐洲當初要是沒有在綠能領域將全球市場主導地位輸給中國,就再好不過了。但是,即便在一個歐盟不得不和中國合作的世界,也遠遠好過特朗普想要強加給我們的胡言亂語和氣候災難。”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德國工業曾經的成功模式必須要讓位於新現實”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盟之所以屈從於特朗普的“協議”,是因為長期在軍事等眾多領域依賴美國,根本無法承受與美國的大規模貿易戰;與此同時,隨著德國經濟模式的逐漸過時,歐洲有淪為美國、中國的數字殖民地之風險。
“德國機械制造行業、汽車產業曾經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將商品賣到世界各地,可是如今這個體系正在讓位於新現實。一度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分崩離析成若干個貿易和權力陣營:美國、中國、歐洲。”
“世界經濟曾經像一張大網一樣密集交織在一起,但現在它正在破裂。如今,任何一家企業想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就必須在當地生產。這就是新時代的簡單邏輯。企業董事會采取的相應策略就是本地化:想要在美國銷售汽車的德國廠商也必須在美國建廠,想在歐洲銷售汽車的中國廠商也必須在歐洲建廠。”
“對於德國大型企業而言,這相對不成問題。未來,他們在歐洲、美國、中國的業務將相互獨立。按照某些咨詢事務所的建議,這些德企在德國的總部,將日益成為某種程度上的控股公司。這一趨勢將會造成三大輸家。作為產業基地的德國將會缺乏投資,德國本土的生產設備將會老化過時;曾經擁有耀眼出口業績的德國中小企業,則無力承擔將生產線建到外國的成本;另外,隨著越來越多高薪就業崗位轉移到海外,德國國內的職工也將深受其害。”
“德國企業原有的商業模式是:在本土生產、在全球各地銷售。這一模式不再有效,曾經的出口冠軍也因此陷入身份認同危機:他長年為之訓練的賽道,已經不再舉行比賽了。”
“歐洲必須作出抉擇:在經濟領域,到底能不能成為中國、美國之外的第三極?還是淪落為美國人、中國人賣車的地方,甚至是美國、中國科技企業用來訓練人工智能的數字殖民地?”
作者接著指出,歐洲本土其實並不缺乏量子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領域的優秀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但是社會各界對科技領導力的重視程度依然低於其他國家。“荷蘭在17世紀曾經是一個全球化的強國,他們擁有最大的商船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國際化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但是荷蘭人過於依賴海外貿易,從而錯過了向工業化飛躍的契機。最終,英國人通過對科學、能源生產和基礎設施的有針對性的支持,開啟了工業革命,並崛起為新的主導力量。”
“德國或者歐洲不能僅僅充當一個銷售市場。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停止單純地糾結於貿易問題,而是更多地關注如何制造其他人無法提供的產品。”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