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排便是大腸排毒最佳時段?醫破解2大迷思!想改善便秘,養成「這習慣」是關鍵
曾維根醫師強調,對於便祕患者,定時排便非常重要。不管有沒有便意,都坐到馬桶上去感受一下排便的感覺,全心全意地感受,利用規律的生理活動建立排便的條件反射。(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按:腸道不止負責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出廢渣,更決定了我們絕大部分的健康。腸道菌群失調與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症、肥胖等密切相關,還會影響情緒、食欲、睡眠、精神狀態等……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學博士、北京朝陽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曾維根從各方面切入提供最實用的「腸道養護指南」。以下內容摘錄自《腸道求救中》:
大腸排毒有最佳時段?排便有最佳時段?
有一位讀者朋友問我:「曾醫生,網上說早上排便對身體最好,因為早上是大腸排毒的時間,這個說法對嗎?」
他還列出了一個排毒時間表:晚上九點~十一點是免疫系統排毒的時間;半夜十一點~一點是肝臟排毒的時間;凌晨三點~五點是肺排毒的時間;清晨五點~七點是大腸排毒的時間;早上七點~九點是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間。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要告訴大家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首先,排毒的概念不對。外來的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身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出的有害物質,例如乙醛、肌酸酐、尿酸等,一部分通過肝臟、白血球等被解毒或者降解,然後排出體外;另外一部分直接通過尿液、糞便、汗液等形式被排出體外。這些代謝過程無時無刻都在身體內進行著,並不存在特定的排毒時段。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排便的問題,排便有最佳時間嗎?在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天排便一兩次或每兩天排便一次,便祕患者每週排便少於三次。糞便的多少與你吃進去哪些食物、食物是否容易消化吸收、吃了多少都有關係。假如你吃的是米飯、粥、雞蛋、魚、蝦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腸道會將這些食物的大部分消化吸收,形成的糞便就會很少。所以,你可能會連著好幾天不排便。
當你吃了較多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後,你的腸道系統不能消化和吸收膳食纖維,就會產生較多的糞便,你可能會一天排便好幾次。所以,人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刻排便都是沒問題的,只要保持糞便通暢,就說明消化系統沒有問題。
為了防治便祕,最好每天定時排便
現代人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有時候忙到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經常忍便。久而久之,我們的排便反射就不敏感了,會導致糞便乾燥,甚至便祕。
為了防治便祕,曾醫生建議大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每天固定時間排便,比如在早上起床後就先去廁所排便,大家也容易記住,不容易忘;或者吃完早飯再去,因為在起床後,我們的胃腸道也睡醒了,胃腸道加速蠕動,在你吃過早飯後,胃腸道內會出現胃結腸反射。
什麼是胃結腸反射呢?這是人體進食後的一種正常反應。胃會把食物進入的信號傳遞給大腦,告訴大腦新的食物來了。大腦就會給腸道發號施令——要給新的食物騰地方啦, 趕緊把儲存在大腸裡的糞便排出去。於是大腸加速運動,把儲存在乙狀結腸和直腸裡的糞便往外推,這個反射就叫胃結腸反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吃完飯以後就迫不及待地要上廁所。便祕患者正好可以利用這個反射來幫助自己排便。
對於便祕患者,定時排便非常重要。不管有沒有便意,都坐到馬桶上去感受一下排便的感覺,全心全意地感受,利用規律的生理活動建立排便的條件反射。
綜合上述,排便並沒有最佳時段,保持糞便通暢就可以了。為了防治便祕,建議大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最後,祝大家排便通暢,不便祕、不腹瀉,胃腸道健康。
本文摘自《腸道求救中:從放屁到大腸癌,你的身體其實早有暗示》,出色文化出版。
書籍介紹
作者:曾維根
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5/06/05
作者簡介
曾維根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學博士、北京朝陽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醫學科普達人,在網路上以「普外科曾醫生」聞名。擅長的領域包括胃癌、腸癌、痔瘡、疝氣等普外科常見疾病,以及其他大眾健康問題。
從2017年開始,曾醫生在網上進行健康科普,現在全網關注量達800多萬人。曾醫生擅長用活潑有趣、通俗易懂的文字講述簡單實用的健康知識,讓沒有醫學背景的一般讀者都能理解,幫助大眾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遠離偽科普和常見疾病。
因為說話太快,曾醫生被網友調侃為「派克曾醫生」,已出版系列圖書「曾醫生讓你早知道」。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