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On call、醫護處理不了的事 他們一肩扛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全台約兩千名醫務社工,都是默默守護患者的無名天使。無論在醫院內外,都可以看到他們疲於奔走的身影。他們是橋梁、是窗口,也是接住脆弱靈魂的網。八里療養院的醫務社工,是一群幫助精神疾病患者回歸社會的擺渡人。
2020年,八里療養院社工室主任張紀薇申請了「社區家園」的專案。這些「家園」只要持有身心障礙手冊就能入住,住民也不被視為「病人」,而是彼此支持的「居民」,且因為「家園」就在一般社區,更能作為他們回歸社區生活的中繼站。
然而,最大的阻礙,是「向外」的社區溝通。
「社區的不接納,是最難的問題!」張紀薇坦言,曾有社區家園選址談妥後,卻遇到當地居民聯合抗議,最後房東礙於壓力打了退堂鼓。
她也不認為一時半會兒就能讓居民改觀,「要完全去汙名化不容易,但至少得讓大家不再害怕。」自此,她與團隊主動釋出善意,讓住民幫忙社區撿垃圾、出借會議室與卡拉OK等設施,還贊助飲料參與居民大會,努力化解隔閡。
「現在社區不再那麼排斥了,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張紀薇深信,點滴累積的改變,終會織成一張包容的網,讓不同生命都能被善待。
基隆長庚醫院有著2008年創立、大基隆地區的第一座安寧病房,讓病人能安詳地走完生命最後一段。
基隆長庚醫院社會服務課課長賴慶芳曾服務一位高齡80幾歲、罹患胃癌末期的阿嬤,是她代替家屬向阿嬤說明病情。沒想到,阿嬤當下非但沒有失落,反而豁達地接受自己的病情,「我一生都很平安,沒有受苦,我一被宣判癌症就已經到人生最後,這樣是我賺到,活到80幾歲已經夠本了啦!」最後阿嬤決定採取居家安寧,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世。
不只陪伴一個又一個生命落幕,賴慶芳也在努力推動器官捐贈,讓這些生命的價值得以延續,其中一名個案,是因車禍命危的17歲少年,賴慶芳和社工室同仁一起為他舉辦成年的生日派對、頒發高中畢業證書。
賴慶芳也在與父母的談話間得知,其實孩子生前就曾表達想要器捐的意願,而後她透過慢慢解除父母對於器捐的疑慮,讓他們同意捐出孩子的器官幫助需要的人。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社工師麥漢倫,曾遇到一名女患者反映,她在健保快易通上看到了自己被侵害後的就診紀錄,因此十分擔心日後只要刷健保卡就會被人得知此事。
於是,麥漢倫發文給健保署詢問解方,結果獲得了「請病人去健保署設定密碼」的回覆。
這樣做不啻會對病人造成二次傷害,「去設定密碼一定會被問原因,這要病人怎麼開口?」在他據理力爭下,健保署才肯鬆口,幫這名病人代為設定。
他也受到此事啟發,對內倡議,成功將自家醫院的電子系統,改為只以「診斷碼」顯示,隱藏就診紀錄裡的中文說明,還進而促成岡山、小港等整個高醫體系均比照辦理。
面對精神疾病、末期病患以及受暴個案等複雜情境,這些醫務社工幾乎無所不能。他們是貨真價實的無名天使,值得更多掌聲,也應該被珍惜。
(閱讀全文…https://btoday.cc/7y3j5c)
延伸閱讀:
鴻海暫停交易東元也是!李鎮宇:看來不大像兩件事!2317股價170後,還有利多能加持看300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