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妄想媳婦偷錢下毒 家人求助揭失智症
[NOWnews今日新聞] 78歲李姓老翁性格一向樂觀開朗,近兩、三年卻屢屢出現異常行為,不僅常重複談論往事、飯後卻抱怨「都沒人煮飯」,近期更懷疑媳婦偷藏錢、在食物中下毒,甚至深夜起床翻箱倒櫃尋找存摺。家屬不堪其擾,在兒子陪同下就醫,經評估確診為「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在藥物與家庭支持下,病情漸趨穩定,家庭關係也回復和諧。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醫師吳佳錚指出,失智症為一種進行性腦部退化疾病,除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與方向感下降等認知障礙外,亦常伴隨憂鬱、焦慮、幻覺、妄想、躁動等精神行為症狀,對患者與照顧者皆是一大挑戰。
以李翁為例,家屬發現他從外向轉為沈默寡言,不愛出門,經常無故長嘆,重複回憶過往負面經驗。近月來妄想愈發嚴重,不僅認定媳婦偷錢,還懷疑她下毒,導致家庭爭執頻傳,情勢一度緊張到幾近肢體衝突。
醫療團隊透過認知功能量表篩檢,初步判斷其短期記憶已有明顯退化,進一步安排抽血與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認腦部萎縮,最終診斷為輕度失智症,並合併妄想與憂鬱等精神症狀。
吳佳錚表示,患者接受抗失智藥物、抗憂鬱劑與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同時由醫療團隊協助家屬了解病情與照顧技巧。經數月治療後,患者妄想情形顯著減輕,夜間翻找物品與控訴家人情況也大幅改善,記憶退化速度獲得延緩,家庭氣氛回歸平穩。
她也引用衛福部「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全台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35萬人罹患失智症,換算每百人中即有8人可能罹病,且其中三分之二會出現至少一種精神行為症狀,以妄想、憂鬱、日夜顛倒、重複行為最常見。
吳佳錚強調,失智長者常缺乏病識感,若家屬以責備或對抗態度應對,恐引爆更大衝突。她呼籲,治療的第一步是認識疾病,及早察覺異常行為、盡快就醫評估,方能延緩病程、穩定情緒、降低家庭壓力。
她進一步建議,日常生活中可透過規律作息、良好睡眠、規律運動與社交、從事腦力活動(如閱讀、下棋)、均衡飲食,以及控制三高、戒菸限酒等方式,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