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漢堡耽誤的地產大亨?麥當勞百億年收大揭密:當「包租公」比賣大麥克更賺錢!
你以為麥當勞是單純賣漢堡起家的嗎?
麥當勞(McDonald's)作為全球速食產業的龍頭,成功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然而,很少人意識到,這家看似賣漢堡、薯條生意的速食企業帝國, 真正賴以維繫的商業核心,其實建立在龐大的房地產與加盟體系之上 。
「餐廳+房地產」並行的獨特商業模式,讓麥當勞超越了傳統餐飲業的規模,更蛻變為全球最大的商業地產經營者之一。
比賣漢堡更賺錢!麥當勞靠「加盟」巧妙擴張房產版圖
這項革命性的策略,要追溯到1956年的一個關鍵時刻。當時,麥當勞創辦人雷·克羅克(Ray Kroc)正為公司擴張所苦。克羅克雖已從麥當勞創始兄弟手中取得特許經營權,並陸續開設數家分店,卻始終難以獲利,微薄的利潤率、有限的現金流,更缺乏足夠資金擴張版圖。
直到財務顧問哈利·桑伯恩(Harry Sonneborn)的加入才打破僵局。桑伯恩認為,單純靠每份15美分(當時匯率約新台幣 4.86 元)漢堡,微乎其微的利潤根本無法打造一個商業帝國。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盲點:「你以為你在做漢堡生意,其實你應該在做房地產生意。」
桑伯恩建議克羅克改變策略, 由公司本身購買土地和建築物,再將其出租給加盟主,並從中收取租金與特許經營費 。
簡單來說,這項模式要求加盟主除了支付一筆初始加盟費用外,還必須在麥當勞所擁有的土地和建築物上經營,並定期支付租金及權利金。這使得麥當勞得以從每一筆交易中獲得雙重收益:既有來自餐點銷售的權利金,更有穩定的房地產租金收入 。
桑伯恩的策略,徹底改變麥當勞的發展方針,除了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更提供源源不絕的擴張資本,從而啟動公司的成長飛輪。「 我們販售15美分的漢堡,只是因為它是房客能支付我們租金的最佳收入來源。」 桑伯恩說。
麥當勞也正式進軍房地產業攻城掠地,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期,曾展開一波大規模的房地產收購,買下許多知名餐飲品牌的黃金地段,例如奇波雷墨西哥燒烤店Chipotle、甜甜圈店Krispy Kreme等。
麥當勞84%毛利率靠房地產,遠甩直營店獲利
從財報中,也能看出麥當勞的商業模式核心,在於身為全球最大「包租公」的角色。
根據麥當勞2023年末發布的報告,在全球超過41,000家餐廳中,約有95%都是加盟店,僅有5%是直營店。
2024年財報顯示, 來自加盟主租金和權利金的「特許經營業務」收入,高達157億美元,營業利潤達到 132億美元,毛利率約為 84% ;相較之下,麥當勞直營店的銷售收入僅為 98億美元,營業利潤約為 14.5億美元,毛利率約為 15%。
可以看出, 加盟店的收入仍舊顯著高於直營店,麥當勞的核心利潤是利用「房地產」和「加盟」雙重商業模式,掌握全球黃金地段並收取高額租金,成為穩固市場地位和財務健康的關鍵 。
2優勢掌控加盟店品管,鞏固品牌帝國忠誠度
麥當勞成功的房地產策略,也讓品牌的一致性提供一層堅固保障。
首先是「選址優勢」 ,透過擁有土地所有權,麥當勞掌握了對加盟店的絕對控制權。相較於早期加盟主自行尋找租賃地點,這項策略使麥當勞能夠主導最優質的黃金店面進行設點。
第二是「品質掌控」 ,若有加盟主未能遵守公司的服務、品質或菜單標準,麥當勞可運用終止租約的權力作為最終手段,有效杜絕任何可能損害品牌聲譽的行為。
這份掌控力,確保了麥當勞全球門市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為消費者提供一致的產品和體驗,鞏固品牌忠誠度。
這項策略的成功也讓其他企業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本質,例如披薩業者達美樂(Domino's Pizza),執行長派翠克·道爾(Patrick Doyle)便曾公開表示,公司並非單純販售披薩,而是一家專注於技術與外送服務的公司。
時至今日,麥當勞的商業模式依然屹立不搖。 公司已持有近半數餐廳的土地所有權,並擁有約75%的建築物,剩餘部分則為租賃 。這種高比例的自有資產,確保了營運的穩定性,也帶來可觀的租金收入,使麥當勞在面對經濟波動時維持穩定的收益。
延伸閱讀:不上書店、只收訂戶!這本「銀髮女性雜誌」年收飆323億日圓,憑什麼擊敗所有年輕刊物?
麥當勞漲價太兇?解密美式餐廳Chili’s如何靠「通膨憤怒」大賺消費者,股價一年飆3倍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
延伸閱讀
英特爾有內鬼!前工程師竊4千份機密跳槽微軟:法官怎麼判?將被矽谷流放?
電支大戰升溫!LINE Pay 7月營收年增25%:一卡通、街口、全支付,三強鼎立掀變局?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