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從療程方案到胚胎實驗室 個人化人工生殖療程助晚婚世代求子路更順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1月04日02:00 • 陳麗茹

隨著晚婚與少子化成為社會常態,不孕症逐漸從少數人的議題,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現實難題。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醫師指出,台灣約每6對夫妻就有1對面臨不孕問題,臨床觀察近幾年因現代人生活習性、環境賀爾蒙等原因,年輕族群女性卵巢早衰的案例也逐漸增加。沈孟勳醫師坦言,不孕不是不能懷孕,然而當時間成為了精卵子品質與數量的關鍵,加上生活習慣、外界環境也是生育的影響因子,備孕夫妻若一年規律行房但始終未懷孕即為不孕,建議即早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

從求醫到治療:時間是最大的挑戰
排卵刺激治療日新月異 醫揭個人化治療關鍵

沈孟勳醫師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狀況,是夫妻嘗試懷孕多年後才決定求醫,導致錯過黃金生育時機。針對初診備孕夫妻,釐清不孕問題來源為首要關鍵,包括卵巢功能、輸卵管通暢度與男性精液品質,再依年齡與時程規劃治療方案。沈孟勳醫師強調,若女性年齡較高或卵巢反應明顯下降,就會建議直接考慮人工生殖療程,以縮短等待時間並提升成功率。

在試管嬰兒療程中,排卵刺激療程是關鍵步驟之一。沈孟勳醫師指出,由於每位女性對排卵刺激藥物反應不同,現今已朝向「個人化用藥」發展,會根據女性年齡、卵巢反應、體重及既往療程經驗量身設計。

沈孟勳醫師提到,目前已有最新型治療組合是以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製劑搭配高純度尿液製劑,是更貼近人體結構的藥物組合,有助於提升好囊胚率,同時減少腹脹與卵巢過度刺激等副作用風險。沈孟勳醫師也分享,曾收治一名30歲個案,過去在其他診所已嘗試人工生殖療程多次,卵泡卻皆未成熟長卵,當個案來諮詢時也感受到對方的焦慮與無助;經重新評估後醫師改變用藥策略,建議使用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製劑搭配高純度尿液製劑最新治療組合方案,最終成功取出高品質的卵子且植入成功,順利懷孕生下健康寶寶。

圖/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醫師指出,現今排卵刺激藥物多元,目前已有最新型治療組合是以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製劑搭配高純度尿液製劑,有助於提升好囊胚率、減少副作用風險,建議民眾可多與醫師溝通,制定合適的個人化治療組合和劑量。

從胚胎到成功著床:AI監控打造更穩定的培養環境
胚胎師也是樂孕尋寶後援隊成員 精準掌握生命起點每一步

除了臨床端的醫師評估,實驗室中的胚胎師同樣是關鍵角色之一。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陳映潔技術長表示,研究顯示近年卵子與精子因環境賀爾蒙、塑化劑等影響因子,整體品質確實有逐年下降的狀況。
然而越是不完美的起點,越需要穩定的培養系統與精準監控。因應現今趨勢,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實驗室主要使用縮時攝影培養箱,以每10分鐘自動拍攝的方式記錄胚胎發育過程,並全程穩定維持溫度、濕度與模擬體內胚胎生長的培養環境,此外,亦透過AI技術與胚胎分裂動態比對,胚胎師可即時判斷胚胎的發育著床率與異常風險。
陳映潔技術長表示,曾遇過一名卵巢早衰患者,當時取出6顆未成熟發育的卵,透過即時監控抓準成熟時機點受精,最後成功培養出囊胚並順利懷孕。對此,陳映潔技術長表示,胚胎實驗室AI與自動化技術雖然能幫助人工生殖療程更精準,也能讓胚胎選擇更安全,不過考量不同患者會有不同培養策略,因此如遇到胚胎狀況變動,胚胎師仍會即時和醫師討論,以協助備孕夫妻療程更順遂。

圖/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胚胎師陳映潔技術長指出,胚胎師可運用縮時攝影培養箱和AI技術即時掌握胚胎變化。過程中,胚胎師也會與醫師密切協作、調整培養策略,一同陪伴患者度過療程的關鍵時刻。

樂孕尋寶後援隊 身體到心理全方位支持療程更安心
醫籲:備孕夫妻應相互扶持 讓求子之路更順遂

沈孟勳醫師指出,目前台灣人工生殖療程平均活產率約為35~40%,而35歲以下族群甚至可達5成。若患者多次植入失敗,應重新檢視胚胎品質、子宮孕育環境、荷爾蒙與自體免疫反應等,並調整療程方案。此外,醫療技術進步的確能幫助更多人迎來好消息,但最重要的仍是找到符合自己身體條件的療程方案及備孕方式。沈孟勳醫師呼籲身心壓力也會影響成功懷孕率,備孕夫妻求子是一場兩個人的長跑,不應讓焦慮只落在一方,雙方應互相理解、共同努力,才能讓求子之路走得穩。

陳映潔技術長強調,心理互相扶持相當重要,每一顆受精卵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故事,生殖中心有一群專業的樂孕尋寶後援隊,能給予備孕夫妻從身體到心理的專業支持,期盼能讓備孕夫妻了解他們並不孤單。她也鼓勵備孕夫妻應積極與醫師溝通,即使求子過程艱難,也不要輕易放棄。

圖/沈孟勳醫師提醒,求子過程夫妻應共同面對、互相理解。陳映潔技術長則表示,醫療團隊在療程中扮演樂孕尋寶後援隊,提供備孕夫妻從身體到心理的專業支持。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