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時代來臨:你的工作與投資如何受到影響【Hami書城|AI店長】
政府已確定從2025年元旦開始針對碳費收費,台灣碳費將以每噸新台幣三百元開始計價,預估每年徵收碳費約60億元,第一波的徵收對象為「年排碳量超過2.5萬公噸」的製造業及電力業者,未來會逐漸下調徵收門檻,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ESG議題,因為這不僅關乎公司的形象,更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長期獲利能力。對於上班族來說,了解ESG相關的資訊能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ESG納入核心策略,擁有相關知識將讓上班族在求職或升遷時更具優勢。
《商業周刊 第1931期》碳競爭力100強
在台灣碳費開徵前夕,這項政策將會影響你的股票、工作,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會讓美國的氣候政策徒增變數,是否會讓低碳浪潮退燒?《商業周刊 第1931期》中說明答案是不會,美國國會也正在研議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課徵碳關稅。後續,碳費稅,甚至會成為地緣政治的新角力戰場。這表示碳費風暴正在倒數,除了影響你持股企業的獲利力,也將影響你的工作。
商業周刊與台大風險中心團隊合作,公布碳競爭力百強企業的榜單,介紹如何在減碳的同時保持獲利,並分享了成功企業的案例。企業從一開始把碳當壓力,到今年竟然把垃圾與痛苦直接變成一門新生意,採取了有效的創新和轉型策略,嘗到減碳帶來的利益。
在榜單裡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排一噸碳,能創造的營收都比他人多,只單純做減碳,但不發展高價值轉型,很難在榜上停留。例如連續三年都蟬聯榜上的台達電,它已經讓獲利與排碳量完全脫鉤,賺越多,排碳量卻越少,這代表他們不只是靠減碳的技巧前行,而是整個公司都往高價值的產品轉型。兩度入榜的統一超商小七,一個店面要煮咖啡還要蒸地瓜。它也陷入服務做越好,但越耗能的兩難,但小七還是借用AI找到出路。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4年11月號 No.179》碳有價
「在沒有碳定價前,企業就算有減碳也好像只是做功德,沒有效益也沒有回饋。」一手推動碳定價的環境部長彭啓明在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專訪時,淺白的說明碳定價除了讓台灣推動淨零排放往前跨一大步外,也帶出了金融角色,有了金融,減碳之路將如虎添翼。而台灣碳費將成為綠色成長新動能,彭啟明表示為加速產業轉型,目前正規畫「綠色成長基金」、「綠色金融創新」及「台灣淨零基金」三種綠色金融,再加上金融業參與,將是翻轉台灣綠色經濟的關鍵。
以上內容在《商業周刊 第1931期》、《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4年11月號 No.179》可以看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擁有萬本以上電子書刊的Hami書城月讀包裡找得到,Hami書城付費用戶請直接到限時下載專區下載你有興趣的書刊內容,還未付費的用戶可先註冊登入成為體驗會員,享有7天免費體驗,或直接申租Hami書城月讀包,即可享受主流報紙、雜誌、暢銷書及有聲書等豐富內容。現在就讓我們開始體驗閱讀的樂趣!
================================
👉 Hami書城電子書50元折價序號:HLDAY204
本券至2024/12/31前有效,售價滿200元電子書每本可折抵50元。
👉 LINE TODAY頻道粉絲獨享月讀包優惠:
生活話題:豪雨轟炸中南部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