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師的任務不是將鬼怪趕盡殺絕,而是先用食物說服它們
文/齋藤英喜;譯/林美琪
「驅鬼除魔」的陰陽師
電視與電影中的陰陽師,往往呈現出對抗鬼怪、操縱式神、封印惡靈、打回詛咒等咒術師的形象,由於戲劇是虛構的,這樣的形象難免過度誇張,但歷史上的陰陽師確實參與了「驅鬼」儀式。這個儀式始於奈良時代,每年十二月除夕夜舉行,稱為「大儺儀」(後稱「追儺」,且以下皆稱「追儺」),是一種來自中國的驅鬼儀式。沒錯,這正是日本現代「節分」的起源。每年二月三日節分的「撒豆驅鬼」儀式,是從室町時代開始的(《臥雲日件錄》)。
那麼,為什麼是在十二月的除夕夜舉行追儺呢?原因是根據「陰陽」學說而來的。後漢時代的儒者鄭玄認為,年末之際陰陽平衡會遭到破壞,導致「癘鬼」橫行害人,因此要進行「儺」來驅鬼(《政事要略》卷二十,引文〈鄭玄注〉)。也就是說,追儺所驅逐的疫鬼不是外部侵入的,而是因為歲末陰陽平衡失調而出現的。原因就是陰陽平衡失調,時間就發生在曆法變更的交接期。
因此,驅逐此時出現的疫鬼,當然就是「陰陽」專家陰陽師的任務了,因為追儺所驅逐的疫鬼,與「季節」、「曆法」、「方位」等陰陽道的世界觀有關。
順帶一提,後世的鬼怪形象變成頭上長角、穿著虎皮圖案的褲子,也是基於陰陽學說的方位。鬼怪出現的方位為「丑寅」(東北),這個方位被認為是鬼門。
那麼,追儺是如何進行的呢?陰陽師又是如何驅鬼的呢?讓我們回到古代的追儺現場一探究竟吧。
十二月除夕夜──追儺之夜
十二月的除夕夜,天皇在紫宸殿的南庭進行政治和儀式活動,眾多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聚集於此。負責驅鬼的官員「儺人」手持桃木弓、葦箭和桃木杖來驅逐惡鬼。領頭的是稱為「方相氏」的驅鬼人,頭上戴著擁有四隻金黃眼睛的面具,身穿黑衣紅裙,手持巨盾與長戈。後面跟隨著一群穿著藍布衣、繫上紅頭巾的童子,稱為「侲子」。
儀式開始後,方相氏一邊用長戈擊打盾牌,一邊高喊:「追儺!追儺!」隨行的侲子和朝廷百官也跟著一起高喊:「追儺!追儺!」這個過程稱為「儺聲」,即透過大聲喊叫來驅趕惡鬼(大日方克己,一九九三年)。以現代的白話文來說,相當於高喊:「鬼出去!鬼出去!」當惡鬼被趕到皇宮的門外,最後會由朝廷官員一起朝惡鬼射箭。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弓箭是用「桃枝」與「蘆葦」製作的。「蘆葦」具有淨化穢氣的力量,「桃」則是古代中國道教信仰中的靈果,中國的仙人會吃桃子來追求長生不老。換言之,桃子能夠驅邪、維持健康並延年益壽,被視為仙果。關於桃子作為仙藥的記載,出現在四世紀的道教經典《抱朴子》等書籍中。追儺就是使用桃枝製作的弓箭來驅趕邪氣,也就是驅鬼。
順帶一提,那個驅除鬼怪的少年是從桃子誕生而被稱為「桃太郎」,也是與這種信仰有關。驅除鬼怪的少年一定是桃太郎。民間故事裡並沒有驅除鬼怪的西瓜太郎或蘋果太郎。
此外,《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的神話中,也有伊邪那岐從黃泉國逃回來,並丟桃子趕走黃泉鬼女的故事。幫助伊邪那岐的桃子,還獲得伊邪那岐賜名為「富意加牟豆美命」,要它們看到世人受苦時便挺身相助(《古事記》)。這正是桃太郎故事的起源。此外,陰陽師熱潮帶動京都堀川通上的晴明神社一舉成名,那裡也有一顆能消災解厄的「仙桃」。
陰陽師祭文中的「鬼」
那麼在追儺儀式中,陰陽師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陰陽師在方相氏與朝廷官員驅鬼之前登場,朗誦驅鬼祭文。所謂「祭文」,就像神社神主朗讀的祝禱詞一樣。
陰陽師朗誦祭文,召喚主宰季節、自然界與冥界的道教系神祇,請求祂們保護驅鬼的宮廷人員,同時也會祈請神祇官所奉祀的神明稍安勿躁。當這些守護措施到位後,接著是驅鬼文登場。
穢惡疫鬼,隱藏於各處村落巖石之中者,請爾等遷往千里之外,四方之界。東至陸奧,西至遠津值嘉,南至土佐,北至佐渡之乎知,乃爾等疫鬼之所也。吾等將賜予五色寶物,海山種種美味食物。請速離去。若懷奸心而隱匿者,大儺之公、小儺之公,將率五兵追趕並誅殺之。
(《延喜式》卷十六)
陰陽師不會一味地驅逐或殺死鬼怪,而是先行說服,告訴它們已經在日本國外為它們建造了居所,並準備了豐富的食物,勸說它們安靜地離開。但如果有鬼怪不聽勸告,隱藏不出,懷有惡意,才會加以威脅:「那麼恐怖的方相氏們就會手持巨盾和長戈,把你們一個一個找出來,格殺殆盡!」陰陽師的任務不是將鬼怪視為壞蛋而趕盡殺絕,而是先用食物來說服它們。
順帶一提,現在節分時的撒豆儀式,那個「豆」也是給鬼怪吃的食物,用意是:「我給你豆子吃,請你乖乖離開。」
從陰陽師的祭文中可以看出,追儺儀式中的「鬼」不盡然是被驅逐的對象,它們也是被奉祀的存有。這種奉祀食物的想法,反映出日本神祇信仰的特點。那些給人們帶來災厄的疫病,以及可怕的怨靈、御靈,都被當作「神」來奉祀。在陰陽師的祭文中,鬼被稱為「穢惡疫鬼」,是疫神的一種。
古代宮廷中,有一個專門負責祭祀神祇的部門,稱為「神祇官」。而在神祇官內部,有一個稱為「ト部」的職掌(負責占卜、驅邪與咒術),該氏族負責舉行每年的疫神祭祀儀式,稱為「道饗祭」。
意謂:卜部等於京城四隅之道路上祭之。意圖:欲使外來鬼魅不敢入於京師,故預於道路迎饗而遏之。
(《令集解》卷七,〈神祇令〉)
儀式的進行方式,是在都城四方的道路上迎接從外面來的疫神,並以食物款待它們,然後送走它們。也就是先向疫神供奉祭品,當作神祇來祭祀,然後送走它們。陰陽師所參與的「追儺」儀式原本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但在傳入日本後,受到神祇官所進行的疫神祭祀所影響,於是逐漸日本化,追儺的惡鬼就變成「被奉祀的鬼」了(齋藤英喜,二○一二年a)。順便一提,在中國進行的「儺」儀式中,會有十二尊跟隨著方相氏的神獸將鬼吃掉(《後漢書》)。
※ 本文摘自 《陰陽師的日本史》,原篇名為〈2 負責咒術與祭祀的陰陽師〉,立即前往試讀►►►
《陰陽師的日本史》電子書 - 平安時代崛起的陰陽師,歷經戰國、江戶,延續至明治時代,超過千年。然而,影視、漫畫、小說中活躍的陰陽師,總是讓人聯想到:專門與鬼怪對決、操縱式神、鎮壓怨靈的超級魔...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