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有助於讓我們得到真正的知識、而不只是資訊──專訪哈拉瑞
筆訪/犁客;筆答/哈拉瑞
Q1:您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對閱讀有興趣的?您記得第一本自己選擇要閱讀的書是什麼嗎?有哪些喜歡的作家或作品,為什麼?
我還是個小小孩的時候,就對這個世界有許多大大的疑問。我想知道人是從哪裡來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以及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的殘忍與苦痛。但我也從小就覺得,對這樣的大問題,爸媽老師似乎都給不出答案。於是我開始去看書,希望從中找到解答。我給自己挑來讀的第一本書,是一本給兒童讀的世界歷史。我在以色列長大,學校和電視多半只會講猶太人的歷史和以色列的歷史。所以對我來說,能讀到像是中國、印度這樣的外國文明歷史,讀到像是石器時代(比猶太教出現還早了幾千年)的人類生活,實在太有趣了。
從那之後,我這輩子一直維持著閱讀習慣,每天至少一小時。我喜歡看大部頭的厚書,但也很挑,我會開始讀的書很多,但有九成左右可能只讀個十頁就會停手。要是一本書已經過了十頁,卻還沒讓我看到什麼有價值的內容,我就會先放下,跑去讀另一本。我希望讀到的那種好書,不能只是為我提供更多資訊,而是要能讓我對這個世界有新的觀點。像是賈德.戴蒙、法蘭斯.德瓦爾這些作者的著作,都讓我有這樣的收穫。
但講到人生的種種重大問題,我到頭來發現書籍還是無法提供所有的答案。書當然很重要,能給我們帶來啟發、指引方向。但想真正理解生活,還是得要直接體驗。一個人如果只是讀過很多關於愛的書,卻從來沒有真正體驗過愛,是不會懂愛的。
Q2:您偏好閱讀非虛構作品或者虛構作品?相較於非虛構作品提供的資訊及「實用」價值,您認為閱讀虛構作品的意義或必要是什麼?您有沒有什麼因虛構作品而獲得的人生體悟或特殊經驗?
我覺得虛構與非虛構類型的書籍是互補的,兩種都該讀。請讓我用個人經驗來舉個例子。我是同性戀,而在我成長的1980年代,以色列還是個極度恐同的社會。同性戀者不敢出櫃,電視或電影裡也根本不可能出現任何同性戀者。那時候常有人跟我說,同性戀違反了上帝的律法、或是打破了自然的法則,所以同性戀就是罪惡。這些想法令我十分痛苦。我很不喜歡自己,不敢告訴別人關於我的事,也不敢去和男性約會、追求愛情。
但書幫助了我,讓我從那些痛苦中解放。在歷史著作裡,我第一次看到對同性戀的正面描述。那些書讓我知道,同性戀在古希臘沒什麼大不了,而且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內,許多名人都與同性有過戀情。
等到我讀了更多歷史書、也讀了一些生物學的書,才終於瞭解,當時在以色列那些講同性戀的壞話,其實都只是出於虛構捏造。事實是,在所有人類社會以及許多動物社會,同性戀情都十分普遍,並沒有理由認為這是不對的。如果就是有兩位男性彼此相愛,這哪會傷害到誰,又為何要說這是什麼罪惡呢?就算真的有神存在,又有哪個善神會因為人類彼此相愛而要降下懲罰?神如果真要對人類降下懲罰,也肯定是因為人類的仇恨和暴力,而不是因為人類的愛。至於所謂自然的法則,本來就不是人力能夠打破的。任何事物只要能夠存在,就稱不上「不自然」。像是如果有兩位男性彼此相愛,正代表並沒有什麼自然法則阻止了這件事情的發生。如果是真正違反自然法則的事物,像是速度超越光速的飛機,從頭到尾就無法存在。
非虛構的著作雖然能讓我們瞭解這一切,然而光是這樣卻還有所不足。這還太過抽象、沒有靈魂。而虛構小說的力量,正在於能將抽象想法轉化成動人心弦的故事,探討其意義。像是在我的例子裡,我雖然很高興能讀到科學著作打破那些我聽說關於同性戀的謊言,但光是如此,我還是無法瞭解兩個男人之間的愛可能會是什麼模樣。這就是小說的珍貴之處了。如今市面有許多講到同志愛情的小說作品,像是最近改編成Netflix熱門影集《戀愛修課》(Heartstopper)的同名圖像小說系列;但在我的成長過程,此類小說作品不但數量稀少,也很難取得。到最後,是因為看了第一波LGBT電影裡的《男情難了》(Lilies),才給了我啟發與勇氣,向家人與朋友出櫃。
我得再次強調,書籍與電影雖然重要,但影響力也不是無限的。有些政治人物會要求書籍與電影裡不得提及任何同性戀者,特別是給兒童和青少年閱讀觀看的書籍與電影。在這些政治人物的想像裡,青少年只要讀了一本講同性戀的書,就可能變成同性戀。這太荒謬了。光是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並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畢竟同性戀者的成長過程可是接觸到了無數講異性戀的書籍與電影──但他們並沒有變成異性戀。難道當個同性戀真的那麼美好,所以光是讀到一本講同性戀的書,就能讓直男變成同志,而讀了幾千本講直男的書,卻無法讓同志變成直男嗎?我會建議恐同的政治人物讀些科學著作。科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性取向多半是在幼兒時期由基因與環境因素所共同決定。等到大多數人學會閱讀的年紀,性取向都早已確定。
Q3:自從《人類大歷史》出版後,您到世界各地參加了許多相關講座;您認為在現代社會裡,「書」仍然是傳播資訊最好的載體嗎?您認為自己的作品被轉換成其他形式之後,例如漫畫、影片之類,傳達的內容與原來的文字作品是否有所不同?
我們必須知道,傳播「資訊」與傳播「知識」是不同的兩件事。所謂資訊,就像一堆木頭與石塊雜亂地堆在那裡。而所謂知識,則是像一棟房子,經過仔細挑選耐用的木板與石材,並用正確的結構順序組合起來。
書籍有助於讓我們得到真正的知識、而不只是資訊,因為一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將原本散落的許多小小事實轉化成一片壯闊而有意義的世界圖景。當然,書籍也有許多不同形式,像是漫畫;也可以再轉換成其他類型,像是電影。每個人都有自己覺得比較好吸收的資訊形式,所以我才會選擇把《人類大歷史》再轉換成漫畫書與童書等等其他形式。這裡的重點在於要保持「書本的體驗」,也就是要讓自己花上幾小時沉浸探索某個主題,而不是一直在各種資訊片段之間轉換跳躍。
換個譬喻來說,尋找知識就像是在荒地上尋找水源。在社群媒體上搜尋知識,就像是鑽井的時候,鑽了五分鐘就放棄,跑去別的地方,但還是只鑽了五分鐘又放棄。這樣一來,就算經過多年,還是不可能找到水源。如果真的想要鑽到水,雖然肯定也得試個幾次,但最後就是要仔細選定一個好的地點,持之以恆鑽下去。而讀書就像是這個樣子。
但還有個問題:不管是再好的書,一本書仍然只能提供對這個世界的單一視角。而這可能很危險,最後或許會讓你只對單一特定觀點有深入理解。要得到真正的知識,需要你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因此我建議,要是真的對某個主題感興趣,讀書至少要閱讀兩本以上,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像是如果對經濟學有興趣,可以挑一本是從大公司的角度切入,再挑一本從一般勞工的角度來切入。如果對二十世紀的歷史感興趣,則可以挑一本是出自亞洲學者之手,另一本則是歐洲學者的著作。唯有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同一件事,才能讓我們真正對世界的理解更為持平。
最後一項建議:挑書的時候,請信賴機構制度。目前市面上充斥著許許多多的書籍、電影和網站。有些充滿智慧,但也有些滿是謊言。就個人而言,實在很難真正判斷哪些值得信賴。也正因如此,才需要有像是大學和出版社這樣的機構制度。好的機構,對於所出版的內容會相當謹慎。舉例來說,如果某本書是由知名大學出版,通常可信度就會高於那些由某政黨出版、甚至是出版者不明的著作。
Q4:您在《連結》裡提到演算法,在演算法成為分化、極端化人類社群的現代,您建議人類社會應該如何因應?各國政府的公權力可以做什麼呢?
除極端狀況外,公權力應該謹慎行事,不應對人類的意見觀點加以審查。但有一件該發揮公權力的事,就是禁止假冒為人;這和我們該禁止偽鈔是一樣的道理。我所謂的「假冒為人」,指的是AI假裝為人類,像是在社群媒體上,明明是聊天機器人,卻假冒成人類使用者。在AI興起之前,機器並沒有假冒為人的能力,當時也就無須費心制訂相關法律加以禁止。然而現在世界上已經充斥著假冒人類的機器人,而這些「假人類」正是讓人類無法互相信任、無法理性對話的主因之一。政府應該禁止這樣的行為。而要是有人想抱怨這樣的管制是侵犯言論自由,就該提醒他們,機器人本來就沒有言論自由──只有人類才能擁有「權利」。我並不是說AI永遠不得與人類對談。舉例來說,AI醫師確實能夠提出良好的醫療建議。然而,AI醫師應該要坦誠揭露自己就是AI,而不該假冒是人類醫師。
Q5:您在《連結》裡提到AI,您認為AI真的有「Intelligence」嗎?您認為「人工」的「智慧」和人自己的智慧有什麼不同?
我們很容易把「智能」與「意識」混為一談。所謂「智能」,是達成目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所謂「意識」,指的則是感受痛苦、快樂、愛恨等事物的能力。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智能都有賴於意識,我們要靠著那些感覺感受來解決問題、達成目標。而如今,電腦在某些領域的智能已經超越人類,像是電腦下西洋棋的棋力已經遠高於人,但電腦的智能並不需要仰賴意識,電腦沒有任何感覺感受。AI下棋贏了不會高興,輸了也不會難過。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電腦要發展出意識來。通往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的路可能有很多條,而其中只有極少數會需要發展出意識。就像是飛機雖然沒有長出羽毛、卻飛得比鳥類更快,電腦也可能雖然沒有發展出意識情感、卻比人類更會解決問題。
但在這兩者中,我認為「意識」的重要性遠高於「智能」。雖然人類確實需要智能,才能達成各種目標,但真正定義人類生命的其實是意識,而人類的感覺感受也正是一切倫理的基礎。所謂「惡行」就是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善行」則是能夠減少痛苦。我們要非常小心,不該在追求提升智能的過程中,給有意識的生物造成巨大的痛苦。
Q6:謝謝您擔任Readmoo讀墨電子書的本月店長,您用什麼標準挑選店長書單?您希望這些書帶給讀者怎樣的想法或啟發?
我挑的這些書,是能夠協助讀者瞭解在這個AI時代身而為人的意義,以及瞭解如何應對AI帶來的風險。如果所有人類能夠攜手合作,就能確保AI是用來為人類謀福利,AI時代也將成為史上最好的時代。但如果所有人類無法合作,AI就可能奴役人類、甚至毀滅人類。因此我們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我希望,透過閱讀這些人類共同的歷史與關注的議題,能讓眾人體會到彼此的相似之處,得到啟發、互相建立更多信任。
哈拉瑞:
延伸閱讀:
《人類三部曲(增訂版):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電子書 - 【作者新版序言+新增史證修訂】*本套書含:《人類大歷史(增訂版)》、《人類大命運(增訂版)》、《21世紀的21堂課(增訂版)》,共三冊*獨家贈品:購書就送《人...
《連結》電子書 - 現在與未來,AI將會做什麼?哈拉瑞的新巨作《連結》,以激勵人心的方式,講述了我們如何走到這一刻,以及現在必須做出的、攸關生存與發展的急迫決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