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話題的人,比騙子更危險
文/馬修.赫西
迴避型戀人
我覺得我們對「說謊者」或「騙子」這些詞的使用過於廣泛。的確,世界上確實存在強迫性說謊者,但大多數人並不像強迫性說謊者那樣,受到操控和不安全感的驅使。這並不表示大部分的人都會說實話,只是他們沒有那種心理病狀,讓他們能夠毫無掩飾地說出赤裸裸的謊言,或迅速編造聽起來合理的虛假故事。
相反地,他們會給出輕描淡寫的迴避性回答,聽起來幾乎和實話一樣正常。如果你問某人對你們的關係有什麼看法,而對方回答:「聽著,我和你在一起很開心,但我剛剛結束一段關係,現在還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這就是你需要的實話;也許他沒有明說(迴避者通常不會明說),但你也不需要浪費精力去解讀他的話。任何不明確的回答,比如「寶貝你在說什麼?我們當然要在一起啊!」都意味著,是時候重新評估你應該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在這段關係上了。
說謊者會千方百計對你撒謊;對他們來說,謊言像是一種毒品,而他們非常樂意提供這種毒品。迴避者正好相反。他們在某些話題上─通常是那些能夠建立真正親密感的話題─會刻意避免說任何話。雖然大多數人說謊的方式可能有些笨拙或明顯,但仍然可以巧妙地避開不想討論的話題。說謊者和迴避者確實有一些共同特徵。首先,他們都不喜歡面對事實。然而,當說謊者像情人節送巧克力一樣散布謊言時,迴避者會選擇巧妙轉移話題,或故意忽略重點。
二○○六年的電影《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中,有一幕非常關鍵,完美展示了典型迴避者的特質,以及對迴避行為的正確反應。盧夫斯.塞維爾(Rufus Sewell)飾演的賈斯珀是一名瀟灑迷人的操控者,他從英國飛到洛杉磯,去找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飾演的艾莉絲。此時的艾莉絲在沒有他的日子裡,終於開始享受一些快樂。賈斯珀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艾莉絲回到他的掌控之中。
雖然艾莉絲對賈斯珀突然邀她一起去威尼斯感到興奮,但她還是問了他,是不是真的有空去旅行。賈斯珀以典型的迴避台詞回覆:「我不是特地飛過半個地球,來見你了嗎?」她意識到,這並不是她問題的答案,於是直接問他和未婚妻分手了沒。賈斯珀再次嘗試逃避回答:「希望你能明白我現在有多困惑。」艾莉絲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應該做的事情,告訴他:「我奇蹟似地發現,自己不再愛你了!」
作為典型的迴避者,賈斯珀從未說謊,卻也從未給出真實的答案。不過,面對直接的問題,即使他用謹慎的措辭加以迴避,還是暴露了自己的本性。艾莉絲看到他面對直接詢問時搖擺不定,終於鼓起勇氣,中止了他用巧妙迴避繼續困住她的有害關係。
擔心說謊者沒有用;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謊言的受害者,對此我們無能為力。唯一需要做的,是在發現被欺騙後決定該如何應對。然而,長遠來看,迴避者可能比說謊者更危險。因為迴避者讓我們成為他們的舞伴,利用我們對可能面對痛苦真相的話題的抗拒,來維持他們的逃避行為。
我們也可能出於自身利益,做過類似迴避的行為。你是否曾經發現,某人喜歡你的程度,超過你喜歡他的程度?你會立刻告訴他嗎?除非你一直以來都是聖人,否則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我們都曾在不願付出代價時轉移話題。迴避困難的對話是人之常情,雙方都可能會這樣。
不幸的是,選擇迴避困難的對話,實際上可能會導致自己更加不幸福。因為在一段關係中,絕對不會只有一個迴避者。如果我們遇到不舒服的問題,卻從不提出來,那麼我們只是在配合對方。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關係「懸而未決」的階段、你還不知道自己在對方心中地位如何的時候,也會在世界各地的婚姻中上演。那些婚姻表面上遵循一套劇本,卻忽視了其他面向的戲劇性問題。
單純提防迴避者還不夠,我們必須積極確保自己不會成為迴避者的幫凶。如果你想確保自己不會無意間助長迴避者,就必須勇敢提出令人害怕的問題。問題本身可能並不可怕,真正讓我們猶豫的,是最後知道真相的後果。但是,溝通並不會讓你失去任何東西。正常的關係是你們溝通後,事情變得更好。如果其中一方說出真相,你們的關係因此變差,那麼是這段關係本身出了問題。
用「可怕的問題」決勝負
我常在現場活動開始時問一個問題:「在座有誰單身?」大多數人會舉手。
接著,我會問:「那有誰正在交往中?」通常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會舉手。
接下來的問題,讓大家有點措手不及:「那有誰,不確定自己是否在交往中?」現場有些人難為情地舉手。
他們的境遇讓他們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處於什麼狀態。這些人會在社群平台上私訊我,問我他們與剛開始約會的對象是什麼關係。在撰寫這個章節的期間,我正好收到一位名叫瑪麗亞的女士傳來的訊息,也正好提到這個問題:
我和這個男人已經來往/約會快五個月了,一切都很順利。我們每天都會聊天,儘量多見面。有時因為工作繁忙,會有很長的時間沒辦法見面。他跟我之前認識的男人都不一樣,他紳士、善良、聰明,和他在一起我覺得非常舒服。不過,我很害怕和他談論我們的關係現狀。我們是否對彼此專一?之類的。我知道他對我有好感,我也對他有好感。問題是:該怎麼詢問我們的關係現狀,又不至於讓對話太過深入?
有一些對話,我們寧可避開不談;有些像瑪麗亞連提都不敢提的對話,讓我們感到恐懼。但害怕對話,其實是害怕我們即將聽到的結果。拒絕對話,經年累月下來,最後會導致我們拒絕面對事實,也就是關係的實際狀態,以及所有無法說出來的感受和目的。漸漸地,逃避誠實對話的時間越長,我們的現實關係可能會越來越遠離心目中的理想關係─一個我們不敢暴露在現實光芒下的脆弱理想。
尤其當我們認為這些問題會改變關係的動態,加速我們依戀不捨的舊關係瓦解,我們就會避免直接提問。困難的問題,會迫使關係改變形式,無論是現實中的關係,還是我們心目中對關係的看法。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心目中對某段關係的幻想選擇停留,而不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經歷的關係,給予了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 本文摘自 《你的Right One正在路上【下船、療傷、脫單適用】》,原篇名為〈迴避話題的人,比騙子更危險〉,立即前往試讀►►►
《你的Right One正在路上【下船、療傷、脫單適用】》電子書 - \ 千萬讀者追隨、暢銷書《Get the Guy》後最新當代感情聖經 ///「前一天還秒讀秒回,隔天怎麼人就不見?」「為什麼他分手後可以這麼快走出來?」「曖昧了...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