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4位前董事建議 美媒:英特爾生存之道是分拆為2家獨立公司
《華爾街日報》8月12日一篇報導提醒英特爾當前要務,先別管白宮那些新聞,英特爾必須決定自己的方向,早在執行長陳立武的爭議爆出之前,這家美國晶片製造商的未來早就岌岌可危。
業界人士與分析師指出,晶圓代工製造部門在截至6月的12個月內虧損136億美元(約台幣4080億)。為了止血,英特爾若將製造業務與晶片設計業務分拆出去,成立一家獨立的公司,可能是英特爾解決生存危機的合理辦法。
英特爾分拆應是最佳解方
上任5個月了,陳立武已經開始為自己的執行長職位奮鬥。但是英特爾的執行長辦公室對任何入來說,都是沉重的位置,這家歷史悠久的晶片製造商最終仍須確定自己的定位。
在陳立武擔任執行長的初期,英特爾究竟是想成為晶片設計公司或製造商,還是兩者兼而有之,都沒有一個定論。由於他初期專注削減成本,讓晶片研發重回正軌,他可以推遲選擇定位的挑戰。
如今,隨著白宮施加諸多壓力,陳立武與董事會之間緊張氣氛升溫,陳立武欠缺長期策略,這個事實已越來越難以被忽視。
川普總統上周突然公開要求陳立武辭職,理由是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科頓致函英特爾董事會,質疑陳立武過去在中國的商業投資交易。
本周一,陳立武進白宮與川普會面,試圖平息政治爭端,但結果如何尚未確定。川普表示,他的閣員將與陳立武會晤,並在下周提出建議,川普並未詳細說明細節。
陳立武或許能挺過華盛頓特區的「閃電戰」,但是他出任執行長5個月,表現優柔寡斷,恰恰凸顯英特爾的問題有多嚴重。
戰略失誤,英特爾失去優勢
英特爾曾是先進晶片製造領域無可爭議的王者,無論是在設計還是製造領域。但至少有三位執行長之前就開始的戰略失誤,最終導致英特爾在製造領域的優勢被台積電搶佔,在晶片設計領域的優勢也輸給超微(AMD)、輝達等競爭對手,甚至輸給昔日客戶蘋果。
前任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多年的扭轉局面的努力失敗後於去年下台。基辛格的計畫未能成功,但他至少有一個計畫:斥資數千億美元提升英特爾的製造能力,重回晶片製造技術的領先地位,開始與台積電競爭。
如果市場力量不與基辛格作對,該計畫或許會有更好的機會。最明顯的是,整個科技業急劇轉向人工智慧(AI)運算,讓英特爾陷入困境。
許多公司的資料中心預算都用來採購輝達的AI晶片,但適用於英特爾伺服器CPU的預算沒有那麼多。過去4年,英特爾一年收入暴跌約三分之一,而輝達一年營收是英特爾巔峰時期的2倍。
4位前英特爾董事建議分拆
由於AI浪潮席捲市場,以及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虧損不斷,英特爾面臨生死存亡關頭。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分析,對英特爾來說,一個合乎邏輯的出路或許是分拆,將製造業務與晶片設計業務分離,成立獨立的公司,這將遵循晶片業的長期趨勢,即公司不是專注於晶片製造,就是專注於晶片設計,但是很難兩者兼顧。
這個觀點與4位前英特爾董事最近發表的評論相同,他們建議英特爾應該拆分為兩家擁有獨立執行長和董事會的獨立公司。
4位前董事Charlene Barshefsky、Reed Hundt、James Plummer 和David Yoffie的評論寫道,英特爾股東應該堅持一分為二,創建一家新的製造公司(代工廠),擁有自己的執行長和董事會,這將使英特爾晶圓代工廠成為台積電的替代方案。
但是Semiwiki論壇的博主Daniel Nenni本周二發文,反對拆分英特爾,強調設計與製造業務緊密結合,才能促進競爭成功,他認為,美國必須保持領先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以確保國家安全和競爭力。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