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生三胎補40萬、台灣少子化卻無改善跡象...立委與專家齊呼「兒少專責單位」盡速成立
少子化不再只是「人口議題」,更被視為牽動醫療、就業、國家未來競爭力的國安隱憂。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人口數為2,333萬7,9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7萬1,387人,與6月比較則減少8,805人。新生兒方面,繼今年4月、5月接連創下新低紀錄後,6月出生數8,968人,終止連3個月跌勢;今年上半年新生兒較去年同期減少8499人。
而2024年全年總出生數僅13.4萬人,比兔年(2023年)的13.5萬人和虎年(2022年)的13.8萬人更低。甚至以往在生育率上具有優勢的「龍年效應」也首次失靈,成為台灣歷史性紀錄的一年。
新加坡生第三胎補40萬,王育敏批台灣救少子化力道不夠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14日在立法院質詢時強調,國內新生兒人數連續8年負成長,2020年還超過16萬人,但2023年已經掉到13萬多人,台灣新生兒數恐跌破13萬,南韓已見止跌,但台灣無明顯改善,催促衛 福部儘速設立「兒少專責單位」。
提到少子化議題的解方,衛福部長邱泰源提出4大策略中,「提高婚育意願」和「六師聯誼」一事被外界批評。王育敏直指少子化問題持續惡化,更未看到日前衛福部承諾的兒少專責單位設立。對此邱泰源回應,盼能全力爭取年底設置兒少專責單位。
王育敏舉例,新加坡因應少子化政策相當有魄力,生育第3胎以上的家庭,最多提供新加坡幣1萬6000元補助金,約新台幣40萬元;韓國則有大規模住宅政策,對有子女的年輕夫妻提供大幅優惠。
「兒少專責單位到底有沒有要設立?」王育敏進一步詢問研議進度,邱泰源強調,衛福部對少子化議題非常重視,目前已進行組織盤整,牽涉到向人事總處爭取成立,期望在今年底前突破各項困難,推動更具體的對策。
專家示警:若制度缺乏彈性,年輕人再多補助也不生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北榮婦產科主治醫師黃貞瑜接受《信傳媒》時表示,「我個人是覺得育兒本身比助孕更需要撥資源,才會讓能生的願意生。」
黃貞瑜分析,生育力以年輕族群最為優勢,但育兒本身牽涉到的不只是金錢,還有陪伴,「花時間這件事如果會阻擋年輕人事業與專業能力上的衝刺,給再多錢也不見得會願意生。因此不光是撥多少錢,而是制度面要如何設計,譬如說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或整體運作上如何不受限於硬體空間,讓沒有後援的年輕父母可以自由運用時間跟托育資源搭配。」
不過黃貞瑜也表示,細節面還需要更多討論,「不是只有專家會議,而是真的瞭解育兒端的需求,做出有感的架構改變。」
台灣每年墮胎數逾活產數,專家籲政府出手挽救新生兒
台灣懷孕婦女關懷協會秘書長林朝興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台灣每年人工流產人數居高不下,根據「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教授推估,每年因墮胎失去的新生兒數量高達30-50萬,遠超活產新生兒數。而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2011年人工流產人次加上RU486(口服墮胎藥)藥物使用量合計約23萬次,婦產科醫師陳志堯進一步推算,實際數字應超過30萬,約為全球平均的6-9倍。
林朝興強調,台灣應建立非預期懷孕婦女人工流產諮商輔導機制,包括:
1. 政府應積極鼓勵及補助有需要的非預期懷孕婦女接受諮商輔導
專業的諮商輔導對面臨是否進行人工流產掙扎的非預期懷孕婦女在決策上扮演關鍵角色。針對提供此項服務的民間團體、醫療院所及執行人員應有獎勵辦法,以鼓勵其能積極推動此創新的服務。
2. 成立懷孕婦女生產基金
建議從行政院「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經費預算中,提撥部分經費成立「懷孕婦女生產基金」,提供特別補助或是一定金額的無息貸款給在財務上遭遇困難的孕婦(不限非預期懷孕者)來提供申請。
3. 建立人工流產的通報機制
為了能掌握實際的人工流產人數,建議應在考量個資保護下,建立人工流產的通報機制,如德國、英國及新加坡等國家均有類似通報機制。
全國婦兒團體聯盟、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國教行動聯盟上個月邀集專家學者共同舉辦論壇,向政府呼籲「兒童最佳利益」應成為政策推動的主要核心,並呼籲成立兒少家庭部。
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榮譽理事長呂鴻基表示,聯盟訴求行政院跨部會整合兒少、家庭業務長達7、8年,曾與賴清德總統、衛福部高層等多次溝通,並埋怨設兒少家庭部之路十分艱鉅。面對兒童最佳利益,立委及民團期望政府將兒少權益作為施政重點,為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安全、有希望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年輕世代敢婚敢生。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