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輾轉難眠?中醫6大原因+穴位秘訣助你重拾睡眠、一覺到天亮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壓力、家庭責任與社交需求往往讓人疲憊不堪。許多人雖然累得要命,卻仍然「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以致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下降,甚至情緒低落。
根據研究,有超過2/3的失眠患者,其睡眠困擾長達2年以上,顯示失眠已成為一種慢性健康問題,而非單純的暫時性困擾。
長期失眠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帶來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情緒障礙等風險。因此,及早重視並積極改善睡眠,是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中醫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從個人體質、生活作息到穴位調理,都能幫助民眾逐步找回安穩的睡眠。
失眠不是偶發!中醫教你找出6大原因,針灸助你重回好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任葉家豪指出,在中醫理論中,失眠又稱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中醫將失眠的成因大致分為外感與內傷2大類:
●外感因素:例如感冒、熱病等急性疾病過程中引發的失眠,通常屬於實證, 病因明確、病程較短。
●內傷因素:則與情緒、體質、作息、飲食等有關,常見於長期失眠患者,多屬於虛證,病程緩慢且反覆。
葉家豪表示,從臨床經驗來看,大多數慢性失眠患者是由內傷所引起,需從個人體質與生活型態著手調理。
中醫強調「心神安則寐」,也就是說,只要心神安寧,自然能安睡。以下是常見 的中醫失眠病因:
1. 情緒失調:喜、怒、思、悲等情緒過度波動,會耗損五臟精氣,導致臟腑功 能失調、心神不寧而失眠。
2. 思慮過度、用腦過多:會損傷心脾,使氣血不足,無法養心神,導致「心脾兩虛」型失眠。
3. 腎陰虧損、心腎不交:如先天體質虛弱、過度勞累或房事頻繁,會導致腎水不足,無法滋養心神。
4. 肝火上擾、血虛肝旺:長期壓抑情緒或暴怒傷肝,使魂不守舍,也會造成夜難成眠。
5. 痰熱內擾:飲食失調、過食肥甘,造成痰濕積聚,化熱擾心,導致心神不寧。
6. 胃氣不和:「胃不和則臥不安」也是常見原因之一,暴飲暴食或晚餐太晚,皆可能影響睡眠品質。
葉家豪表示,對於長期服用安眠藥但效果有限的患者,中醫提供了另一條治療思路─針灸。 他指出,常用的安神助眠穴位包括:
1. 耳神門
2. 攢竹
3. 三陰交
4. 百會
5. 四神聰
6. 內關
「針灸可幫助舒緩壓力、調和氣血、穩定心神,對短期改善睡眠品質有明顯成效。但也需留意,針灸不像藥物那樣能持續作用,建議配合睡眠衛教與生活調整,效果更佳,也有機會逐步減少藥物依賴。」
中醫教你簡單穴位與生活習慣,輕鬆入眠
不過葉家豪提到,若不想依賴藥物,也對針灸感到畏懼,不妨從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開始做起。 並可嘗試以下穴位指壓方法,簡單又實用:
1. 湧泉穴(腳底):特別適合冬天腳冷難眠者,按摩5-10分鐘可促進末梢循環。
2. 耳神門、內關、攢竹:每日按壓5-10分鐘,有助於穩定情緒、放鬆身心。
此外,葉家豪也建議:
1. 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
2. 睡前避免使用 3C 產品
3. 減少咖啡因與重口味食物攝取
4. 保持臥室安靜、舒適與昏暗
失眠並非現代人的宿命,也不是單靠藥物就能徹底解決的問題。中醫強調辨證施治、調整生活方式與養護心神,讓睡眠回歸自然節律。葉家豪表示,透過中醫針灸、穴位按壓、作息調整及飲食管理,不僅可以改善入睡困難、淺眠或易醒的情況,更能從根本提升身心健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