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神陳奕迅勇敢告白焦慮症 首度公開與焦慮症共處歷程
【NOW健康 辰蘊如/特別報導】歌神陳奕迅在近期的演唱會紀錄片中,首度公開分享自己多年來與焦慮症共處的真實經歷,這項勇敢的告白在華人娛樂圈引起廣泛關注。在高壓的演藝環境中,陳奕迅坦承因全球巡演壓力而出現精神狀況,甚至需要依靠藥物維持演出狀態。他曾嘗試停藥,但很快就感受到強烈的不安與莫名緊張,最終決定等世界巡演結束後才停止服藥。他的坦率分享不僅打破社會對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也讓更多人開始正視焦慮症這個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
焦慮症並非性格脆弱的表現 而是大腦對風險的誤判機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2.8億人患有焦慮症,是最常見的精神健康疾病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數據顯示,約有200萬人曾經歷過焦慮症的困擾,其中職場壓力、學業競爭、經濟負擔等現代生活因素都是重要的誘發原因。這些數字提醒著「焦慮症並非少數人的問題」,而是需要全社會關注的公共健康議題。
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鄭琬霖醫師指出,焦慮症並非性格脆弱的表現,而是大腦對風險的誤判機制。當大腦的杏仁核過度活躍,加上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濃度不足時,就會導致情緒放大反應,讓原本安全的情況被大腦解讀為危險訊號。這種生理機制的失調,會讓患者即使在沒有真正威脅的情況下,也產生如同面臨危險時的身體反應。
認識焦慮症的身體警訊 這些「軀體化症狀」不容忽視
焦慮症最容易被忽略的特點,就是經常以身體症狀的形式出現,醫學上稱為「軀體化症狀」。鄭琬霖醫師解釋,這些症狀涵蓋身體各個系統,從心血管的心悸與胸悶、心跳加速,到消化系統的胃痛、噁心、腹瀉等腸胃不適,都可能是焦慮的表現。肌肉系統也會出現緊繃現象,如肩頸僵硬、頭痛等症狀。睡眠方面則可能出現失眠、淺眠、早醒等障礙,而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手腳發麻或冰冷的感受。此外,泌尿系統可能出現頻尿、尿急的反應,自律神經失調則會導致盜汗、不明原因的發熱或發冷等現象。
許多患者因這些身體症狀反覆求醫,進行各種檢查後卻發現數值正常,最終才發現問題根源在於心理層面的焦慮。研究顯示,約有70%的焦慮症患者會先因身體症狀就醫,平均2到3年才獲得正確的心理健康診斷。鄭琬霖醫師強調,延遲診斷不僅讓患者承受更多痛苦,也增加許多醫療資源的浪費。
面對焦慮症現代醫學多元治療途徑 藥物心理治療並重
現代醫學對焦慮症的治療已發展出完整的體系,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的雙重策略。在藥物方面,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是目前的主流治療藥物,能夠調節大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幫助穩定情緒反應。鄭琬霖醫師提醒,如同歌手陳奕迅的經歷所示,貿然自主停藥可能導致戒斷症狀,包括焦躁不安、頭暈、類似感冒的症狀等,因此需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逐步調整劑量。
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被證實對焦慮症具有長期療效。透過此療法,患者可以學習識別和修正引發焦慮的負面思考模式,建立健康認知架構。治療師會協助患者了解焦慮觸發因子,學習以更客觀的角度看待壓力情境,並發展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此外,正念減壓療法、肌肉漸進式放鬆與自律神經生理回饋訓練等輔助療法也逐漸受到患者青睞,幫助學習放鬆技巧,改善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
焦慮症非失敗標誌 規律的有氧運動促進「快樂荷爾蒙」
鄭琬霖醫師建議,規律的有氧運動能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等「快樂荷爾蒙」;研究顯示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對改善焦慮症狀的效果可媲美輕度抗焦慮藥物。建立穩定睡眠作息同樣重要,因睡眠不足會加重焦慮症狀,形成惡性循環;均衡營養攝取亦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和鎂的食物,都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穩定。
焦慮症並非個人失敗的標誌,而是現代社會中需要被理解和治療的健康問題。正如鄭琬霖醫師所言,懂得在適當時機緩下腳步、傾聽照顧自己的心理,才能擁有走得更遠的健康力量。當開始正視心理健康如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時,社會也將更加友善和包容,讓更多像陳奕迅這樣的患者能夠勇敢面對,並獲得適當的治療與支持。
# 首圖來源/取自「陳奕迅 Eason Chan」臉書粉絲專頁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上路 TPMS首度引進FACT國際認證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