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待辦清單如何規劃?行為專家教你「最強計畫法」3招告別拖延症
我們常將重要的事記在行事曆,但你真的有記對嗎?臨床心理師、應用行為分析學專家竹內康二於《用科學告別拖延腦,不靠意志力!》一書中,運用行為分析學的研究成果,將其充分落實在「行動力」,只要了解、接受並善加利用行為原理原則,就能改善生活上的拖延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重要的事都記在行事曆?
利用行事曆的記錄來進行自我管理雖然簡單,卻是最經典且非常有效的方法。有些人會使用紙本記事本,有些人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來管理行程。只要將該做的事情記錄在行事曆中對應的日期上,看到這些紀錄,就會成為促使人開始行動的誘因。
如果詳細列入「某某事做多少次」的目標,更能提高行為的發生率。因為這就是透過設定目標來進行自我教導。然而,使用行事曆並不保證一定能輕鬆看到成效,效果會根據應用方式而有所不同。
首先,必須決定要把該做的事情「記錄在執行日期的欄位」,或是「記錄在截止期限的欄位」,抑或是「記錄開始日期到截止日期,以便明確顯示所需的處理期間」。如果希望以行事曆作為開始行動的誘因,那麼應該將待辦事項記錄在執行日期的欄位。例如,假設工作的截止期限在一個月後,相信許多人會在截止日期欄位填寫「某某工作截止」。
然而,只記錄截止日期,多少有些風險。假設這份工作需要很多天逐步完成,就必須規劃工作進度。如果只在截止當日留一筆紀錄,行事曆上就只會顯示截止期限,這樣的標記很難成為推動工作進展的誘因。
為了避免在截止日逼近前才開始工作,最好也在行事曆上標記動工的日期。將行事曆作為自我教導的工具很有效,但如果使用的方式不能促進行為開始,效果將大打折扣。
行事曆作為自我管理的方法
使用行事曆作為自我管理的方法,也具備作為自我記錄和自我評價的面向。自我教導是引發行為產生的誘因,而自我記錄和自我評價,則是在行為之後進行。一般作法是在行事曆上記錄是否按照計畫實際完成行動,記錄的方式則有許多種。
例如,可以在已完成的事項畫上雙刪除線、畫個花圈,或是記錄實際完成的內容等等。用符號◎、○、△來標記目標的完成度也是不錯的方法。有人對已完成的工作不感興趣,不會特別對已完成的事項做任何標記,但從行為分析學的角度來看,這樣有點可惜。
因為對許多人來說,對自己清楚展示自己努力的成果可以是一種增強物。對完成的工作畫上雙刪除線,那個瞬間所感受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增強物,可以為下一次的行動創造動力。
在行事曆上寫下預定排程,作為引發行為發生的誘因,然後自我記錄並確認是否如期行動。如果能實踐這些自我管理技巧,如期行動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然而,將預定行程記錄在行事曆上,這件事或許就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
重要的是找出適合自己的自我管理方法。根據行為分析學,正確使用待辦事項清單的方法待辦事項清單與行事曆一樣都是督促人照計畫行事的經典方法。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使用待辦事項清單進行自我管理。
首先,在編列待辦事項清單時,必須簡明扼要地先列出自己該做的事。這可以說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也就是「定義目標行為」。建議一邊回想前文中說明的死人測試,一邊將目標行為列成清單。
不要光寫「努力完成某某事」,若能在「明確的行為」中明確列出「期限」和「對象」,例如「在〇〇期限前,幫△△完成□□」,效果會更顯著。要列出明確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行為細分。
例如,在「構思○○企劃」這個行為中,包括了前置階段的「收集資料」或「與△△先生討論」等行為。又好比為了討論必須與△△先生預約時間,因此就需要「透過電子郵件協調討論時間」的行為。將「構思企劃」的過程細分後,可以發現其中包含了多個並行且連續進行的行為。
待辦事項清單的編寫方法
因此,待辦事項清單的編寫方法有幾種不同的方式。
- 方法1:在待辦事項清單中填寫目標行為的大綱, 例如「 構思企劃」,然後每次在腦海中思考並執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行為。
- 方法2:在待辦事項清單中只填寫當事人認為特別重要的行為,比如困難而難以開始行動的行為、容易忘記的行為等等。
- 方法3:在待辦事項清單中盡可能列出許多的細分行為,接著不作他想地按順序逐一完成。
如果有把握按照計畫行事,可以採用【方法1】的方式執行。然而,如果工作進度不如預期,可以使用【方法2】;如果發現自己仍然無法開始行動,則可以採用【方法3】。這種視情況階段性的應用方式會更有效。
此外,建議根據行為的期限,選擇合適的記錄工具。例如,假設截止期限超過1個月,不妨將待辦事項填寫在行事曆或日曆上;如果是必須在幾天內完成的事情,不妨寫在便條貼上,並貼在桌面或電腦等顯眼的地方。
查看待辦事項是一種可以「作為誘因促進行為的自我教導」,因此張貼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是當天要做的重要事情,將待辦事項寫在手背上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畢竟手背每天都會在眼前晃來晃去,手背上的字自然也會映入眼簾好幾十次,作為促進行為的誘因,效果無與倫比。即使用油性筆書寫,文字也會逐漸褪去,這一點也可能會帶來動力,讓人想在文字消失前完成任務。雖然寫在手上的待辦事項被人看見可能會有點尷尬,但也正因為這種尷尬,讓人更想早點完成任務,擦掉手背上的文字。
(本文摘自/用科學告別拖延腦,不靠意志力!:日本名校教授教你透過「行為分析學」解鎖高效人生,讓你零壓力成為行動派/墨刻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