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覺得人生完蛋了、我一定會失敗?心理師揭「4步驟」轉化災難性思考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知道自己「想太多」,卻依然無法停止腦海中不斷湧現的擔憂與負面情緒?其實,想法正是影響情緒的最大根源,而「轉念」之所以困難,關鍵就在於我們往往太過相信自己的想法。臨床心理師教你4步驟,停止腦內小劇場是穩定情緒、轉化焦慮的第1步。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許嘉宏表示,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總認為腦中浮現的念頭就是真實且正確的。尤其是那些容易緊張、焦慮或悲觀的人,更傾向於相信「我很沒用」、「事情一定會變糟」這類帶有自我否定色彩的想法。
即使旁人好意提醒「不要胡思亂想」,當事人往往仍難以自拔,因為這樣的思考習慣早已在多年中養成,在大腦裡反覆上演千百次,早已成為根深蒂固的自動反應模式。許嘉宏指出,如果轉念不容易做到,不如學會觀察、質疑與保留想法。
4步驟停止焦慮轉化情緒
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跳出情緒漩渦呢?許嘉宏建議以下4步驟,幫助你與想法保持距離:
- 覺察:觀察自己腦中出現了哪些想法,例如「我完蛋了」、「這件事一定會失敗」等。
- 提問:問自己「真的像我想的這樣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藉此跳脫自動化的思維陷阱。
- 呼吸與感受當下:透過幾次深呼吸,把注意力從腦中拉回到身體的感受,讓自己回到此時此刻。
- 面對事實:在情緒稍微平靜後,重新評估眼前的實際情況。
許嘉宏說明,上述4個步驟的練習並非要否定自己的想法,而是學會讓想法退後一步,讓理性與現實重新掌握主導權。情緒的困擾往往源於想法的過度運作,而想法的過度運作又會進一步加劇情緒的困擾,形成彼此強化的惡性循環。
例如,焦慮時容易在腦中腦補最壞的情況,越想越焦慮;憂鬱時常覺得自己很糟、對未來感到無望,情緒就越來越低落;失眠時則容易因擔心睡不好而更難入睡。許嘉宏提醒,學會讓想法休息,理解想法的反覆其實是焦慮、憂鬱等情緒驅動而造成的,試著與想法保持距離,成為穩定情緒,照顧自己的重要練習。
與想法保持距離才能穩定情緒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情緒困擾往往源自我們對腦中想法過度相信、缺乏懷疑的習慣。如果能放慢腳步,試著與想法保持一點距離,用保留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念頭,就能開啟走向心理穩定與自我照顧的第一步。
丁碩彥提醒,當我們願意讓想法暫時休息,給內心重新呼吸與沉澱的空間,情緒便不再那麼容易被困住,而我們也將更有力量,好好陪伴自己走過每一段情緒的風景。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