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拔牙、洗牙也會用到「牛奶針」? 「舒眠麻醉」需精準控制,麻醉醫師角色不可或缺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8月15日07:44

潮健康/許嫚真

今年6月一名蔡姓女子赴大安區醫美診所進行舒眠電波療程,豈料該女子因施打俗稱「牛奶針」的丙泊酚(Propofol)後陷入昏迷,經19天後家屬決定拔管。此消息一出引發社會大眾對「牛奶針」及舒眠麻醉的高度關注,不少民眾更對牛奶針的安全性打上問號。

栢麗牙醫診所院長王柏凱醫師受訪表示,丙泊酚為全球常見且被廣泛應用的短效靜脈麻醉藥物,包括無痛大腸鏡、手術前麻醉誘導,甚至牙科手術中的舒眠治療都有應用。「其實藥物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醫療流程是否嚴謹、是否有專業人員即時監控與調整!只要搭配合格麻醉醫師與完整的SOP,安全性是極高的,民眾無須因單一事件而過分擔憂。」

▲ 圖說:王柏凱醫師說明,如遇多個傷口的複雜手術,牙醫診所方會提供舒眠麻醉的選擇。

牛奶針並非醫美專用 牙科常以其作為舒眠選擇

丙泊酚因外觀乳白而得「牛奶針」之名,其為一種起效快、代謝快,且相對安全穩定的短效麻醉藥。醫界廣泛應用在全身麻醉誘導與維持外科手術侵入性檢查時的鎮靜長期插管病患的鎮靜管理等領域。而在牙科領域,如遇到多個傷口的複雜手術,病患常因恐懼與焦慮難以配合,若僅依賴局部麻醉,治療體驗恐會非常痛苦。此時診所為了方便,會提供舒眠麻醉的選擇。

「牛奶針通常會搭配TCI(靶控輸注)機器進行精準的劑量控制,使患者進入一種『半夢半醒』的淺眠狀態——可以聽到指令,並緩慢地配合張嘴治療,既放鬆又不會感到疼痛,術後對整個過程也幾乎沒有記憶。有些患者甚至連洗牙也會選擇舒眠麻醉,藉此獲得短暫的完整休息,顯示民眾對舒眠療程的接受度已明顯提升!」

王柏凱院長說明,舒眠治療的真正目的,是提升醫療品質與病患的整體舒適感,而非讓患者陷入深度麻醉。基本上,大部分的成人牙科治療只需達到「淺層鎮靜」的階段,也就是讓病患呈現仍有反應、但無記憶,此為最安全也最常見的狀況,能有效降低病患對看牙的恐懼與壓力。

▲ 圖說:王柏凱醫師強調,舒眠療程的藥劑使用如未精準掌握,使患者從半醒進入「深度麻醉」,風險將大幅提高。

「舒眠麻醉」需精準控制 麻醉醫師角色不可或缺

舒眠療程看似雖然簡單,實則背後需有高度的醫療團隊配合與對藥劑的掌握。「藥劑使用如未精準掌握,從半醒進入無反應的『深度麻醉』,風險將大幅提高。尤其像兒童牙科手術時,因擔心小朋友躁動危險,通常會達到完全睡眠狀態,這些都需麻醉醫師根據病患狀況與手術進程,使用TCI設備、配合病患的生命動態滾動性調整。」

針對爭議事件,在牙科領域中,醫師雖同樣具備合法麻醉及急救的資格,但主流上仍重視設備完整度及專業分工。麻醉需持續觀測血壓、血氧、生命指標等,牙醫師幾乎不可能同時進行手術與監控,這也是為何多數的診所會額外聘請麻醉專科醫師在旁全程觀測,確保病患安全。王柏凱醫師直言,若麻醉醫師僅「打一針就走」,未持續監控病況,極易導致麻醉過深而錯失即時搶救的時機

▲ 圖說:王柏凱醫師建議,接受任何舒眠療程前,可詢問診所方是否有麻醉醫師常駐、使用TCI儀器、具備急救設備與訓練等條件,確保醫療安全。

看診前必問診所方5件事! 醫揭舒眠麻醉完整SOP

「舒眠麻醉是一個能有效幫助病患、並提升醫療品質的成熟技術,不該被誤用、簡化或誤解。」對於民眾關心的療程安全,王柏凱院長也分享栢麗牙醫在實施舒眠麻醉的標準流程:

  • 術前口頭評估:確認病患近期的健康檢查數據、是否有舒眠麻醉的經驗、是否患有高血壓、藥物過敏史等。

  • 麻醉醫師問診:麻醉當日再針對病患身高體重、呼吸道狀況進行專業評估。

  • 設備監測到位:全程監測病患生命徵象,避免呼吸道阻塞或過度麻醉。

  • 固定時數控制:療程搭配2小時操作,過程中可動態調整麻醉深淺。

  • 專業分工:治療與監測絕不由同一位醫師執行,確保專注與精準。

最後,王柏凱醫師強調,舒眠麻醉是根據病史、治療內容、麻醉風險等多重條件評估而定,如民眾有特殊體質需求(怕痛、怕打針、過去麻醉反應不良等)都應提前跟醫師討論;在接受任何舒眠療程前,也應主動詢問診所是否有麻醉醫師常駐是否使用TCI儀器具備急救設備與訓練等條件,安心看診之餘也能確保醫療安全。

延伸閱讀:

全口重建後就不會有牙周病? 沒做好4件事,「植體周圍炎」爆發更棘手

看牙抽神經不必再反覆回診! 醫:1療法讓人「超無感」,還能減少看診次數

延伸閱讀
偏頭痛新解方!宸華生技攜手台灣頭痛學會深入澎湖義診,助攻離島健康
打PRP幫助增加懷孕率? 研究指「取卵數增加」,醫揭真相:效果眾說紛紜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