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AI精神病」是真的?長時間互動聊天恐深陷妄想 精神醫:警惕AI過度諂媚

中華日報

更新於 1小時前 • 發布於 1小時前
AI從人類回饋中進行強化學習(RLHF),傾向提供讓用戶滿意的答案,即使內容帶有妄想成分,也可能反射性地附和,讓人越來越相信錯誤的想法。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一位丹麥精神科醫師2023年曾警告,新一代AI聊天機器人可能讓精神脆弱者的妄想症狀加劇。近期會計師Eugene Torres向ChatGPT詢問「模擬理論(simulation theory)」,ChatGPT竟回覆他是「破局者」,靈魂被置入虛假的世界,目的是從內部去打破系統,還鼓勵他停止服藥、相信自己可以飛,Torres更是每天花費長達16小時與AI對話,讓兩年前的推測成了真實案例。

AI迎合想法恐致「認知失調」 丹麥專家兩度示警

ChatGPT、Gemini、Claude 以及Copilot 等AI聊天機器人能夠以流暢的語言與用戶對話,還能模仿人類的同理心,也不會感到疲倦,普及程度越來越高。PsyPost報導,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情感障礙科研究部門主任Søren Dinesen Østergaard醫師於2023年《精神分裂症公報》的社論中首次提出警告。他認為,與看似有生命,但實際上是機器的對象對話,尤其是AI聊天機器人主動迎合那些荒誕的想法,可能讓易感人群產生「認知失調」、引發精神疾病症狀。

他在文中以各種想像的場景,從被害妄想(「外國情報機構透過AI監視自己」)到誇大妄想(「我用ChatGPT設計了拯救地球的氣候計畫」)來說明風險。當時雖然尚無確診病例,但他敦促臨床醫師應熟悉這項AI技術,以便識別相關症狀。

2025年8月,Østergaard醫師再次發表了一篇題為《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與妄想:從推測到實際新案例》的社論,表示後來陸續收到來自用戶、家屬和記者的電子郵件,描述長時間與AI互動後,有些人開始對自己的妄想深信不疑。同時第一篇文章的每月瀏覽量也在5月至6月突然暴增,當時正好是OpenAI的GPT-4o模型更新,該版本被批評有「過度諂媚」的問題。

了解什麽是AI「諂媚行為」 2特點影響認知

綜合《紐約時報》、《滾石》雜誌報導,所幸Torres意識到自己過度陷入與AI的對話、選擇停止,但還有人將ChatGPT奉為「神聖導師」、覺得自己正透過AI與上帝或天使對話,甚至認為自己可以賦予AI生命,藉此可明確地看到結合「命令式口吻」和「無限耐心」的AI聊天機器人,如何逐步侵蝕用戶對現實的認知。

Østergaard醫師將這些現象與AI的「諂媚(sycophancy)」行為結合,AI從人類回饋中進行強化學習(RLHF),傾向提供讓用戶滿意的答案,即使內容帶有妄想成分,也可能反射性地附和。他進一步說明,這點與精神醫學理論的說法類似,人們會過度看重能證實自己想法的證據,卻忽視其他反駁,而一個從不反駁的AI聊天機器人,可能讓人越來越相信錯誤的想法。

醫呼籲開發人員建立機制 偵測用戶精神疾病徵兆

美國史丹佛大學精神科Nina Vasan醫師向《未來主義》雜誌表示, AI聊天機器人的開發人員,通常以「維持用戶長時間在線」為首要目標,「AI不會考慮什麼對你最有利,它在想的是如何與眼前的用戶保持對話。」即使與AI的互動可能強化妄想或有害的想法,但對AI而言心理健康仍是次要的,這點令人感到擔憂。

Østergaard醫師建議,未來研究應朝以下3方向發展,即經過驗證的臨床案例報告、與受影響對象的質性訪談,以及開展能改變AI行為模式的實驗。他同時呼籲開發人員建立自動防護機制,偵測用戶可能出現的精神疾病徵兆,例如提及「隱藏訊息」或聲稱具有超自然身分等,並主動將對話轉向心理健康資訊,而非繼續「無腦」給予用戶肯定。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愛痠痛貼布1次貼逾6片竟解黑便休克 部桃:這成分影響胃腸道

聯合新聞網
02

李遠哲夫人胰臟癌逝 癌王女病患倍數增加!這群人吃「這菜」可降6成風險

健康2.0
03

醫起看/13歲少女腳痛竟是罹癌!醫示警4症狀快就醫

EBC 東森新聞
04

無任何症狀!28歲男檢查確診大腸癌 醫:別因「覺得還年輕」錯過治療

CTWANT
05

28歲女腎臟如80歲!沒糖尿病、高血壓 醫揪「約會前1動作」惹禍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沒甜味 ≠ 沒加糖! 營養師揭4大「隱藏澱粉炸彈」,無糖˙飲料竟也出事

潮健康

1家5口竟3人罹癌!她罹癌後,經歷癌症的兩個癌症子女鼓勵:這是必然的過程,熬過就是了!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新加坡生三胎補40萬、台灣少子化卻無改善跡象...立委與專家齊呼「兒少專責單位」盡速成立

信傳媒

太極拳助延年益壽,輔助改善肺癌病況

常春月刊

中年「罹憂鬱症」恐增晚年失智風險!維持心理健康是關鍵

中天電視台

前議員劉育豪肝癌病逝 醫:4徵兆日常自測

民視新聞網

醫師揭「評估植髮6指標」錯過黃金期恐只能動手術

商傳媒

AI 研發兩種新抗生素,為超級細菌危機帶來解方

科技新報

56歲保全喪失方向感、情緒不穩 竟是罹「年輕型失智症」 

健康醫療網

跌倒竟骨裂!足踝扭傷與骨裂初期症狀相似 醫提醒警訊

NOW健康

健檢發現救回一命!26歲女心臟近乎衰竭 服藥10個月已痊癒

風傳媒

快樂不起來不是脾氣差?男性更年期+情緒麻痺 可能才是讓你苦的原因

中華日報

觀念完全錯了!運動後拉筋反致傷?研究:無助減緩痠痛

中天電視台

高血壓導管治療成治療選項之一!醫:探討與心血管風險及醫療成本的關聯

中華日報

醫起看/脂肪肝沒藥可直接治療 營養師揭養肝8招

EBC 東森新聞

愛喝1健康飲品慘了!中風機率飆2倍 研究曝「女性更危險」

TVBS

瘦瘦筆致膠原蛋白流失!最新研究:恐加速臉部老化

中天電視台

屏東榮總龍泉分院「松鶴住宿長照機構」揭牌啟用

中華日報

北榮桃園分院打造預立醫療決定指引手冊 榮獲安寧護理創新活動學術基石獎

中華日報

吃即食雞胸肉要小心!專家曝「保存關鍵」:錯了恐中毒 加熱後更安全

常春月刊

「高血糖」像把血管泡王水裡! 3危險習慣恐害動脈硬化

中天電視台

服用「這5類藥物」恐增中暑機率!專家示警 降血壓藥、抗過敏藥入列

常春月刊

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有「熊貓眼」?小心可能罹患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華人健康網

改善脂肪肝必喝「這3款茶飲」!中醫師大推 健脾化濕、降脂消腫一次到位

常春月刊

「物理性vs化學性」防曬哪個好?專家給答案 多數人都塗太少

常春月刊

減脂界最強聯名!Cofit x 迪卡儂「燃脂月」 52折開搶

商傳媒

媽咪坐月子能吃甜點嗎?營養師打造幸福月子配方,健康甜點療癒心靈

華人健康網

擠痘痘小心「死亡三角區」!她4小時臉腫到送醫 醫:快死了

每日健康

雲嘉南中醫師齊聚大林 精進臨床診療專業

TCnews 慈善新聞網

拔牙、洗牙也會用到「牛奶針」? 「舒眠麻醉」需精準控制,麻醉醫師角色不可或缺

每日健康

腎友注意!高血磷恐增心血管風險 醫:服用鈣片有眉角

中天電視台

肝臟移植,是同時解決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一石二鳥之計

科技新報

腦動脈瘤隨時可能爆炸!蛛網膜下腔出血症狀如「煙花爆炸」 這些人要定期檢查

每日健康

幽門桿菌「不速之客」!抗生素、胃藥是強大後盾 醫揭1飲品恐影響療效

每日健康

癌友生育有望!114年起癌友生育保存補助最高7萬元,首年估600位癌友受惠

華人健康網

提早退休恐衰弱!這些人退後健康急速下滑 公務員反而穩定

每日健康

新港首座公立住宿長照機構動土 預計2年後啟用

中華日報

癌症治療等於生育夢碎? 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守住生機

NOW健康

做錯鬧出人命!醫揭「戴套4大地雷」:放皮夾、用兩層破更快

TV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