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導管治療成治療選項之一!醫:探討與心血管風險及醫療成本的關聯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趙正瑋報導
高血壓長年被視為「沉默殺手」,更是目前全球造成死亡率最高、卻可被有效治療的疾病。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血管中心、心導管室主任王宗道醫師指出,相較於癌症難以預防,高血壓可透過藥物或相關治療方式控制,臨床上被視為預防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也是公共衛生關注的核心指標之一。
在台灣,高血壓已呈現年輕化趨勢,與鹽份攝取過多、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等生活型態高度相關。國際近年已將高血壓診斷門檻自140/90 mmHg下修至130/80 mmHg,標準改變讓台灣成年人口高血壓盛行率估計已達40%至50%。
傳統藥物治療挑戰與現實困境 規律服藥比例低
王宗道醫師表示,目前高血壓主要治療方式仍以長期服藥為主,但臨床數據顯示,患者規律服藥的比例偏低。據健保的資料分析,一年後仍穩定服藥的高血壓患者僅約兩成。原因包含:忘記服藥、對藥物副作用的不適應、缺乏病識感等,導致長期控制效果不佳,反而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的風險與急診就醫頻率。
高血壓導管治療從交感神經下手 穩定血壓
王宗道醫師表示,近年發展出的高血壓導管治療(RDN),為高血壓治療提供全新解方。透過導管從鼠蹊部血管進入腎動脈,以高頻熱能阻斷腎臟周圍過度活化的交感神經,抑制腎素分泌、減少水鈉滯留,進而穩定血壓。
交感神經是人體壓力反應的關鍵機制,長期活化會造成血壓持續升高。RDN是以腎交感神經為介入目標的治療方式之一,部分研究觀察顯示其在血壓控制上具有應用潛力。
高血壓導管治療 提供藥物以外新選項
王宗道醫師表示,依據現有的臨床觀察與研究結果,RDN在應用上常被討論的特點包括有:
- 術後平穩趨勢:臨床研究中觀察到,部分患者在RDN術後有長期血壓穩定的趨勢。
- 穩定血壓控制:避免藥物「空窗期」造成夜間或清晨高血壓急升,穩定血壓波動,且降壓效果與是否用藥無關。
- 降低劇烈血壓波動與急症風險:減少壓力或焦慮導致的血壓劇烈上升,降低進急診、中風、心臟等相關事件風險。
高血壓導管治療適應族群 藥效不佳與高風險患者
王宗道醫師指出,RDN適用於以下兩大類型病人:
- 藥物控制不佳者:即使服用三種以上降壓藥,血壓仍未達標的「難治型高血壓」病人。
- 高風險心血管族群:如曾發生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受損、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或家族有心血管病史者。
有臨床研究觀察到,部分患者在接受RDN治療後血壓下降,且相關指標出現改善趨勢,但實際成效因個人狀況而異,並有機會降低未來再中風、心血管急症的發生機率。
臨床案例逾3萬例 術後傷口小恢復快
目前RDN微創手術全球累計逾3萬例,台灣已有近600例操作,王宗道醫師解釋,手術僅在鼠蹊部進行穿刺,進入腎動脈熱能處理神經纖維,傷口小、術後休息數小時即可出院。
王宗道醫師表示,美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已將RDN納入臨床應用,並與藥物、生活型態調整並列三大高血壓治療策略。台灣雖已在臨床實施RDN,但接受治療的人數仍相對較少。王宗道醫師呼籲,高血壓的治療選項走向多樣化,讓有需要的民眾不會再錯過時機。
且王宗道醫師指出,目前臨床資料中尚未普遍觀察到術後腎動脈狹窄或腎功能惡化,但仍需長期追蹤與個別化評估。
減少病症復發率 降低整體醫療成本
儘管目前RDN仍屬自費治療,但王宗道醫師表示,以醫療成本來看,若能預防洗腎、中風、心臟衰竭等相關併發症,可能對醫療資源運用有正面影響,但實際效益需更多長期數據佐證。
高血壓不只是數值問題,更為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導火線。王宗道醫師指出,隨著醫療科技持續進步、新療法推陳出新,穩定血壓,不須只依賴藥物,對於無法規律服藥、合併高風險因子的病人而言,RDN是目前臨床上可供討論的治療選項之一,是否適合應由專業醫師評估後決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