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昌喊「核廢料注入地下3、5公里」!吳崑玉傻眼甩3句打臉了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第三核能發電廠重啟公投案即將於8月23日迎來投票舉行關鍵日,為此中選會舉辦5場意見發表會,於13日舉辦第4場說明會,當天正方代表為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當場提出「深孔地質處置(DBD)」方案,介紹目前國際研究高階核廢料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的結晶岩層的技術,直接突破一座玉山(3.952公里)再瘋狂下探數里,使用「天然屏障」能作為高階核廢料的長期隔離的選擇,對此不只廢核團體搖頭,資深媒體人吳崑玉也發聲吐槽了。
民眾黨聯合國民黨於立法院作為多數的在野黨,積極推動重啟第三核能發電廠,對此包含鍾佳濱在內多名民進黨立委則表明不認同此項花費11億公帑的延役公投案,於7日開始中選會舉辦接連5場說明會,直到13日第4場電視辯論會由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登台,黃國昌提出處理高階核廢料的方案,介紹目前全球最新發展的嶄新技術「深孔地質處置(DBD)」方案,此項技術已經在國際獲得認同,黃國昌認為其高度安全性、可行性,是台灣政策上的轉機,他說明這不同於過去「深層地質處置(DGD)」,在地下500公尺建造大型坑道的方案,「深孔地質處置(DBD)」是利用鑽井技術,把高階核廢料向地表下3到5公里的「結晶岩層」,以天然的屏障地質作為屏障,當作是隔離方法,更強調這項技術「已經成熟」。
面對黃國昌的發言,資深媒體人吳崑玉就發文吐槽:「往下打3-5公里埋核廢料?大屯山岩漿庫距地表也不過8公里!蔥爆台北……」,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發文回應,反駁黃國昌提到DBD「已成為主流」且國際證實「具高度安全性與可行性」的說法,表示「深孔地質處置(DBD)」技術因具有鑽井規模小、對岩體擾動較少的特質而被部分人士視為技術突破,但將其描述為「已成熟並成為主流」並不符合國際現實,事實上,DBD技術早在1957年便被提出,「但直至今日仍未臻成熟,且如何確保廢棄物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時間尺度內保持安全隔離,仍缺乏實證基礎。」,除此之外,不論是DBD還是傳統深層地質處置(DGD),「都必須依賴極為穩定的地質條件(避免地震、火山、地下水滲流等威脅)並需要長期監測與多世代管理,這不僅是工程難題,更涉及社會、政治、財務與治理挑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