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是老了才會骨鬆,停經後也好發!不想加速骨質疏鬆,復健科醫師:避開5個高風險習慣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9月26日01:00 • 曾耀儀 整理

▲簡子軒醫師說明,骨質疏鬆可控的危險因子包括:鈣質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攝取過量咖啡、吸菸及飲酒過量等生活習慣。(簡子軒醫師看診示意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人體骨骼主要由鈣質與礦物質構成,骨密度會在20至30歲達到高峰,是骨骼最為緻密與強壯的時期;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逐漸流失,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也就是「骨質疏鬆症」。65歲的林奶奶兩年來背部頻繁痠痛,只能依賴服用肌肉鬆弛、止痛藥物,家人陪伴至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簡子軒醫師門診,經檢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在使用抑制骨質流失之口服藥物,並改善生活習慣後,疼痛明顯減少,目前定期於門診追蹤骨密度變化。

「骨質疏鬆症」女比男多!醫:停經後也可能出現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者中,有骨質疏鬆者占比達14.1%,每7人就有1人受影響,且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常見症狀包括:

  • 背部痠痛
  • 身高變矮
  • 駝背
  • 嚴重者壓迫性骨折

其類別可分為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激素驟降,骨質流失速度會加快導致的「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及高齡者則因身體機能老化、營養吸收力下降,使骨骼結構變得脆弱造成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

延伸閱讀:女性注意》年紀還沒到,背部先飄「大嬸味」?8種運動改善駝背問題,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

不想加速骨質疏鬆,避開5個可控危險因子

簡子軒醫師說明,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與可控制因素。

  • 不可控制的部分包括:女性、年齡超過70歲、有家族或身材特別矮小者
  • 可控制的因素則包括:鈣質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攝取過量咖啡、吸菸及飲酒過量等生活習慣。

骨密度檢測怎麼看?T值「低於-2.5」小心!

臨床上,骨質疏鬆的診斷可透過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進行正式骨密度檢測。檢查結果會以「T值」呈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T值若大於或等於-1為正常;介於-1至-2.5 之間則屬「骨質不足」;若低於-2.5,則為「骨質疏鬆」。

延伸閱讀:不只量血壓!骨密度、視網膜、心臟…50歲後健康檢查別漏掉~原來這些檢查有政府補助

骨質流失難恢復!醫公開骨鬆治療2大策略

主要治療分為兩大策略,首先是抑制骨質流失,其次是促進骨質生成,有口服及針劑二種形式,不過藥物治療有條件:

  • 曾經有非創傷性骨折
  • 髖骨或脊椎T值小於-2.5
  • 經評估十年全身骨折風險大於兩成或髖骨骨折風險大於三成者

即適用於藥物治療。簡子軒醫師說明,腸胃道容易不適、具心血管病史、腎功能異常、需頻繁進行牙科手術者須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養足骨本,簡子軒醫師建議,民眾可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入手:

  • 飲食:建議每天飲用牛奶、攝取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
  • 運動:建議進行慢跑、快走等負重運動,這些運動能有效刺激骨質生成;亦可通過適度運動增強肌力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風險。同時每天曬10-20分鐘太陽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
  • 環境:對年長者而言,改善居家環境也很重要,特別是浴室、廚房等易滑倒區域應保持乾燥並加裝防滑墊。

延伸閱讀:預防骨質疏鬆,40歲後骨骼保健是關鍵!超簡單2招:「平板支撐」為脊椎打造天然保護支架

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喪屍煙彈」暴增3倍!本世紀最危險毒品肆虐 醫:令人性情大變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