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入股英特爾20億美元 業界直言止血關鍵在「換操盤手、切 IDM」
日本科技投資集團軟銀軟銀(SoftBank Group)於當地時間18日宣布以 20 億美元入股英特爾(Intel),取得約 2%股權。市場多解讀為提振信心之舉,但晶圓代工業者直言,更像為川普政府「表態」的開端,真正能救英特爾的不是一筆資金,而是找對「專業代工操盤手」並徹底調整體質。
業內人士指出,20 億美元規模有限;英特爾近兩年晶圓代工事業合計虧損達 204 億美元,2025 年上半年再虧 50 億美元,連單季缺口都補不滿。文內評論並稱,美國政府的百億級補助也可能一年即燒完,顯示英特爾面臨的是結構性赤字。
「續命丹不在錢,在人。」多位代工供應鏈人士表示,英特爾若要止血並扛起「美國製造」重任,得先「砍掉重練」:設計與代工切割,摒棄不合時宜的 IDM 思維;製造端已精簡人事,但仍需能真正掌握代工與供應鏈管理的團隊,從文化、流程到客戶服務全面翻修。
消息面上,外界原揣測台積電(2330)可能入股英特爾代工,最終卻由日本軟銀出手。代工業者分析,軟銀應列在川普團隊擬定的「支援英特爾」名單之一,後續不排除有更多大廠跟進。就投資報酬率而言,20 億美元難見短期回饋,這筆注資更像對新政府「輸誠」與「繳保護費」的政治訊號。
英特爾待解難題橫跨資本、技術與商業模式。英特爾前執行長 Craig Barrett 的觀點稱,英特爾至少需要數百億美元級別的資金,並由美系科技大廠入股先進製程、換取股權與保供,同步呼應國家安全目標。
在商業模式上,IDM 是英特爾的致命傷:技術、效率與服務都落後台積電,加上與客戶「既是供應商又是競爭者」的結構性疑慮,難以說服輝達(NVIDIA)、蘋果、超微(AMD)、高通等把先進訂單轉來——轉單風險、與客戶爭利、機密外洩的影子揮之不去。
回顧過去,英特爾長期採「先建廠、再找客戶」策略,重資本投入多由自家產品消化。一旦製程落後連動到自家 CPU 平台規格與市占,投資回收惡化、虧損擴大,卻又陷入先進製程「不花不行」的資本競賽,與台積電差距遂被拉大。
代工業者據此提出「兩步走」處方:第一步,設計部門先委外台積電搶回市占;第二步,代工事業用市場規則重建供應鏈關係,不再預設「優先供貨與議價權」,而是善用川普政府支持與關稅槓桿,拿出「共同成長」的誠意,重贏全球供應鏈信任。
至於「誰來帶隊」,文內點名唯有從台積電延攬「帶系統、帶文化」的一線大將,才有機會加速翻轉——如曾主責南科與美國廠量產的王英郎、即將接棒美國廠的滕立功,或 2022 年退休、歷練完整的王建光;甚至業界盛傳聯發科(2454)蔡力行可望退休,在美方支持下,競業限制亦非不可克服。若這類「實戰型操盤手」願意號召團隊加入,英特爾仍有重返成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