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傷痛所做的「選擇」,是為了對過去釋懷
文/羽茜
有些看似非常瑣碎、微小的選擇,其實會深深影響我們對自己人生的創造結果。
例如:有的人心情不好時就會喝一杯奶茶、買一塊蛋糕,用一些小小的、儀式性作為,來抒發一時的壓力。但是也有人變成過度,心情一沮喪就暴飲暴食,體重因此過重,也傷害健康。我想說的,是有些好的、療癒自己的方式,能讓我們從傷害中,不只是逐漸復原,更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比方說曾經受到父母冷漠對待的人,覺得自己從創傷中學到要做不同的事,為了不重蹈覆轍,努力傾聽孩子的心情,成為對孩子更溫柔的父母。但是,也有些情況是,因為不想成為冷漠的父母,卻把自己變成了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造成了另外一種自己沒有體會過的傷害。
我們在尋求復原的過程中,有時會不小心走過了頭,比方說因為信任別人而受了傷的人,可能從此選擇不再信任,對人防備,甚至主動去欺騙或利用別人,就只為了不讓自己再一次受挫。
無論如何,療癒自己作為一種人生的創造,有各種的可能性,各式各樣的發展,每個人、每個當下、每一個選擇,至都是不同的。
換言之,自己現在處理這個傷口的方式,不管是回憶中落下但至今仍隱隱作痛的傷,或是正在發生令人不知所措的傷害,兩者都一樣。一定要記得,自己因為這個傷害所做的「選擇」,會像在捏塑黏土一樣造就成未來的自己;如果在面對傷害時,都謹記這一點,那我想每個人就一定會謹慎地思考,自己該如何「妥善選擇」面對傷痛。
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人生
人要改變自己的時候,只要採取行動就一定會帶來什麼影響。
覺得自己不可能釋懷過去的傷害,或者,覺得自己一直受到當時的陰影所囿,這種心情,是因為不喜歡這個從創傷中創造出的自己;也可以說,是一系列錯誤選擇下,把自己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的結果。
有個美國實境節目叫《沉重人生》,它是訪問並追蹤報導了一些因為受過傷害、心理壓力,選擇用暴飲暴食來為自己療傷的人。
他們為自己創造的不只是過胖的身體,還包括了整個生活方式、一沮喪就吃東西的習慣,最終,創造出因為失去健康,而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的人生。
節目記錄下了他們怎麼成為現在的樣子,並且怎麼樣努力,想要掙脫這個舊習慣的過程。只是畢竟過胖的時間太長,仰賴食物的習慣難以一夕改變,所以很多人就陷入了「下定決心改變—受挫—再度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
這個節目使我有所啟發,那就是:受到創傷之後,所做的選擇至關重要,其影響的不只是當下那一刻,還包括未來的自己。
我曾經在文章中提到,面對過去的創傷,最重要的不是對造成創傷的人,或者對過去這整件事情的原諒,而是對於自己當下已經受到這個經驗所影響的存在的狀態,必須要有能「接受」的感覺,如此,才能真正釋懷放下。因為自己現在的存在,某部分來說,總是那個創傷所引發的創造。
就像現在的我,雖然還是會羨慕別人和自己的父母手足無話不談、彼此能夠理解和包容。但是,只要想到現在,我是一個能夠寫作的人,就也不會想要拿自己以前受過的傷,去交換一個沒有傷的人生。因為我喜歡寫下自己的心情。喜歡在網路上,或者是透過出版分享文字時,會有人對我說「我能理解」的時刻。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能喜歡「現在」的自己。
說到底,現在總是過去的累積。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把創傷一筆勾銷,讓發生過的事情都變成沒有發生。但是只要能喜歡現在的自己,終有一天,會覺得那些傷害都無所謂了。無所謂並不是說傷害變得沒有意義,或者想起來時,能完全不覺得痛苦或難過,而是說在包含了各種遺憾、悲傷、憤怒甚至是怨恨的同時,還是能對經歷過這些的自己抱持好感。
就像是在對自己說:「雖然不喜歡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喜歡現在的你。」
※ 本文摘自 《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原篇名為〈勇敢地把受傷當成開創未來的指引〉,立即前往試讀►►►
《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電子書 - 長大成年之後,仍會迷惘、仍會懷疑、仍會受傷。還是會像年少時那般,對於愛、關係、家庭、年齡等生命課題,感到無所適從。所謂的「大人」,從來就不是數字上增加了就是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