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衝突美國參戰?三方重塑中東秩序,投下地緣政治震撼彈
以色列突襲伊朗後,中東局勢驟然升溫,不僅引發對區域軍事升級與核衝突風險的憂慮,也將美國政治算計與全球能源安全推上國際關注焦點。而且面對荷姆茲海峽潛在封鎖、油價上漲風險與亞太能源安全壓力,這場危機的牽動範圍早已超越以伊兩國,對全球經濟與地緣格局投下震撼彈。
6月中旬,以色列突襲伊朗境內的核武設施與軍事基地,引爆國際社會對中東局勢升溫,以及核衝突風險的強烈關注。雖然伊朗尚未正式擁有核武,但其研發進程早已接近臨界點,此次,以色列被視為一場典型的「預防性打擊」,企圖在伊朗取得核武前加以阻止。
然而,這場攻擊反而可能引發更強烈的連鎖反應,加速伊朗核武發展,並牽動美國、波斯灣國家及全球市場的地緣重組。
局勢升溫,恐加速伊朗發展核武
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向《遠見》分析,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此次發動空襲,外界普遍解讀,其背後不僅是國家安全考量,也帶有強烈政治動機。「面對司法貪腐案、內部政治壓力與抗議潮升溫,納坦雅胡與極右派結盟,試圖透過戰時領袖姿態鞏固政權,這個策略延續過去從加薩、敘利亞到葉門,不斷擴大的軍事行動範圍,」翁履中說:「但以色列若想以一次空襲解決伊朗核威脅,恐怕低估了伊朗的反應與區域動員能力。」
他還提到,空襲未能迫使伊朗退讓,反可能促使其全面推進核武發展。
伊朗高層強硬表示:「核協議已經沒有討論的空間了!」並揚言退出《禁止核擴散條約》(NPT),意味其未來核發展將脫離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提升區域與全球核擴散風險。同時,伊朗可能透過旗下代理人,如黎巴嫩真主黨、胡塞武裝等發動非對稱報復行動,對以色列或美軍基地構成實質威脅。
「若伊朗選擇困獸之鬥,美國在中東的利益與本土安全都將面臨衝擊,」翁履中說。
這次行動,也讓外界聯想到1981年以色列轟炸伊拉克核設施的「比金主義」(Begin Doctrine)先例,當年雖然成功阻止伊拉克核計畫,但今時不同往日,伊朗擁有強大的區域後援與代理人網絡,戰略縱深遠非伊拉克可比。(編按:比金主義是由前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比金提出的軍事戰略,強調先發制人,以預防性的自衛行動來阻止對以色列的潛在威脅,特別是針對核武器發展。)
此外,翁履中表示,美國在冷戰時期默許以色列行動,如今則陷於美中戰略競爭與共和黨內部分歧之中,對於中東軍事升溫持保留態度,「納坦雅胡選擇此時出手,被解讀為一場有意試探或施壓美方外交立場的行動。」
前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比金。wikimedia commons by Bernard Gotfryd
川普延後出兵決策,擬製造「勝利時刻」
在以色列突襲伊朗後,川普的態度也出現明顯轉變。雖然一開始表態不置可否、認為以色列「出手過頭」,隨後卻轉而公開支持以色列,甚至傳出已默許軍事行動,並下令美國外交官自中東撤離非必要人員。
翁履中認為,這顯示川普雖然未正式下令出兵,但已釋出「模糊綠燈」,試圖讓以色列試探戰局,並為自身政治操作預留空間。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川普刻意宣布「延後兩週做出是否出兵決定」,而這個兩週的期限,恰好落在美國7月4日國慶日前夕。「這是川普精算的政治時程,無論戰局走向如何,都能讓他在國慶日以『美國再次偉大』的姿態現身,」翁履中說:「若以色列成功壓制伊朗,川普可宣稱美方支援有功,並強調自己的英明決策;若戰況不利,他可扮演調停者角色,主張停火,轉為強調『和平締造者』的形象。」
這樣的策略,被視為川普典型的「贏家劇本」操作,無論戰事結果如何,他都試圖將自己置於勝利敘事的中心。核心在於,只要能塑造美國看似主導勝局的形象,川普便能從中收割民意。
不過,川普內部團隊目前對軍事是否介入,仍未達共識。共和黨內部,也出現鷹派與鴿派的激烈拉鋸。像是以參議員葛拉漢(Lindsey Graham)為首的鷹派主張支持以色列,認為應對伊朗的核威脅「超前部署」;而川普基本盤代表的鴿派則強調「不讓美國再次捲入外國戰爭」,與川普過去大力批評阿富汗戰爭的立場一致,若貿然介入,將違背他強調的「讓美國退出無底洞戰爭」承諾。
此外,川普還面臨另一重大風險,翁履中分析,一旦伊朗透過代理武裝或非對稱戰手段發動報復,例如,攻擊美軍基地,甚至在美國本土引爆恐怖襲擊,將重創川普形象。「川普強調自己保障美國安全,但若出現911式的悲劇重演,共和黨將承受沉重政治代價。」
因此,川普當前的戰略重點仍是拖延與觀望,除非以色列即將全面壓制伊朗,或是美軍出現重大傷亡,提供「道德正當性」介入理由,否則川普傾向避免立即介入,以免在選戰關鍵時刻背負戰爭成本。
荷姆茲海峽風險升高,經濟復甦面臨挑戰
隨著以色列與伊朗的戰事持續升溫,全球關注焦點也再度聚焦於戰略要地:荷姆茲海峽,這個海域被伊朗視為可運用的戰略籌碼,也是全球能源供應的命脈。翁履中指出,若伊朗藉由軍事升級控制荷姆茲海峽,將可能對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市場造成衝擊,導致油價飆升,進一步拖累本就疲弱的全球經濟復甦。
「保守估計,全球至少約有20%的原油運輸需經由荷姆茲海峽,一旦遭遇封鎖、攻擊或局部控制,不僅將立即造成原油市場恐慌,也可能帶來連鎖效應,從美國到亞洲都會受到波及,」翁履中說:「雖然當前包括OPEC國家在內的主要產油國試圖透過增產穩定市場,但市場對戰事升級的不確定性依然抱持高度警覺。」
隨著以色列與伊朗的戰事持續升溫,全球關注焦點也再度聚焦於戰略要地:荷姆茲海峽。取自wikimedia
而台灣作為仰賴中東原油與天然氣進口的國家,也無可避免受到影響。翁履中提醒,台灣若尚未進一步擴大石油儲備,應盡快啟動預警機制,進行未雨綢繆的儲油布局,「對台灣而言,油價每桶若突破120美元,不僅將推高通膨,也可能對經濟成長造成下行壓力,對一般民生與企業營運皆為重大考驗。」
然而,戰場之外的另一個關鍵戰線也正在進行:輿論與心理戰。
翁履中表示,無論以色列或伊朗,雙方都致力於透過媒體與外交宣傳,營造己方占上風的國際印象,期盼藉此操縱全球輿論風向。「如果伊朗未被迅速擊潰,不僅美國將重新評估介入政策,連歐洲及中東周邊國家也可能質疑以色列發動戰爭的正當性。」
翁履中指出,戰事若持續僵持,對以色列的國際支持度恐逐步下滑,也將進一步影響美國在中東的戰略部署與外交籌碼。屆時,對於油價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也將同步升溫,亞洲經濟復甦將首當其衝。
在以色列與伊朗的戰火陰影下,全球正步入一場政治與經濟雙重壓力的試煉期,川普的延遲出兵戰略與「贏家敘事」邏輯,雖可能在短期內凝聚支持,卻難掩美國在中東介入立場搖擺不定的現實。而伊朗若未被迅速壓制,其區域動員能力與代理勢力將成為長期不穩定的火種,更可能牽動一連串能源與安全衝擊。
對亞太地區而言,若油價持續上漲、通膨壓力加劇,復甦前景將被迫重新評估,正如翁履中警告的,真正的危機不在於一場空襲戰果,而在於其可能引爆的全球性骨牌效應,未來幾週,無論戰場或外交舞台,每一步都將決定世界是走向冷卻,還是更深層次的動盪。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