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催不出基本盤!民進黨自己該檢討 否則2026、2028選情堪憂
Newtalk新聞
726的大罷免首波投票正式落幕,結果卻重重打了民進黨一巴掌,24+1罷免案全數遭藍委完封,重點是絕大多數選區連25%同意門檻都跨不過。這場號稱「反共護台」的行動,不但沒有成為民進黨反攻的轉捩點,反而暴露出一個嚴峻現實:民進黨已無法有效動員群眾,連基本盤都催不出來。若不徹底檢討,2026地方選舉、2028大選恐將全面潰敗。
「反共護台」戰略徹底失靈,民進黨空喊口號無人買單,公民團體所發起,民進黨擔任側翼的大罷免行動,從起初青鳥階段高喊「拒絕黑箱擴權」、「捍衛民主憲政」的正當性出發,原本試圖凝聚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的不滿。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24案全數失利,等同遭到藍營「完封」。不僅無一成功,且多數選區罷免票數遠低於基本盤,連25%門檻都未達。這不是基層冷淡,而是整體選民的「不買帳」。
民進黨過度高估了社會對「反共護台」的熱情,以及「立法院現狀」的不滿程度,更低估了自己在民眾心中的信任赤字。當黨中央把罷免操作成政治對抗,卻拿不出實質民生改革與誠信作為支撐,選民自然不願被動員、也不願再為這個黨站出來。
大罷免已經不僅是「選舉熱度」問題,而是民進黨失去信任的體現。尤其年輕世代,在不滿高房價、低薪資、內閣人事爭議、執政傲慢等情緒累積下,早已不再是民進黨的鐵票。當年「太陽花世代」如今變成對政治幻滅的一群人,許多人選擇不出門投票、甚至轉向民眾黨成為小草,民進黨必須嚴肅面對「不是對手強,而是自己弱」。
此外,「失去群眾動能,地方選戰將陷泥沼」,726罷免案慘敗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民進黨組織動員力全面崩盤的徵兆。過去民進黨之所以能在各種選戰中取得佳績,很大程度仰賴社運出身、在地組織紮根與群眾情緒共鳴。但今日的民進黨,黨中央高高在上,派系爭權角力,基層早已心灰意冷。
以雲林縣第一選區(海線,現任藍委丁學忠選區)為例,賴清德在2024年選舉拿到44.61%選票,但是這次罷免案連25%門檻都過不了,即將面臨的2026地方選舉,眾所皆知的黨內蘇治芬、劉建國之爭,誰能在這場大罷免效應後,贏過國民黨立委張嘉郡?此外,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更在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坐鎮下,依舊沒過25%門檻,而當初賴清德可拿到34.79%選票。
2026的縣市長與議員選舉在即,民進黨目前地方執政縣市不多,若此波頹勢延續,選戰將陷入全面守勢。更令人擔憂的是,藍白合作雖未必穩固,但對民進黨來說,已構成實質壓力,若基層再無熱情、無組織力支撐,地方政權勢必再度流失。
由此可見,選民對民進黨的耐心正在快速流失,特別是當黨內仍沉迷於過去「反中保台就能贏」、「喊民主就能催票」的幻覺時,已經跟現實脫節。罷免案已證明這一套不再有效,民進黨若無破釜沉舟的決心推動內部改革,恐怕接下來將迎來比2018更慘烈的下滑。
罷免案的「24+1:0」結果,不僅是戰術上的失敗,更是民進黨在群眾心理與社會氛圍上的潰敗。當一個自稱代表進步價值的政黨連基本盤都叫不動,那就不只是選舉的問題,而是信任徹底崩塌的警訊。
最後,民進黨若仍選擇視而不見、將錯歸咎於對手「抹黑」、或一味沉浸在過去光榮歷史中,例如沈迷於小英總統的817萬票榮景,下一波選舉將毫無懸念地全面潰敗。這次罷免失利,已可想見8月23日第二波的罷免結果,也是民進黨最後一次聽見選民聲音的機會,若再不悔改,那麼2026、2028的選舉結果,將不再只是警訊,而是人民對民進黨長期執政的清算。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