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開始「重複問問題」,當心是阿茲海默症前兆! 醫揭5招辨別症狀
潮健康/林昱彣
「生不如死」讓台人老得更快 失智人口暴增恐成照護隱憂
台灣生育率全球居末,且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被譽為「老得最快的國家」之一,更將於2025年邁向「超高齡化社會」。隨著高齡人口增長,失智症新增個案持續攀升,衛福部公布調查顯示,台灣於2024年65歲以上之失智人口約35萬人,占同齡人口近8%;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層上升而增加。預估至2041年,失智人口恐將邁向68萬人大關,盛行率更逼近10%,對醫療照護資源與人力而言,勢必將帶來巨大衝擊。
所幸今年台灣正式取得「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ATT)藥物許可,為失智症之阿茲海默症治療迎來重大突破。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胡朝榮醫師表示,此前曾收治一名70歲男性退休工程師,數年前曾出現短期記憶力衰退,並確診為阿茲海默症輕度認知障礙(MCI)。在接受治療並積極參與非藥物活動介入活動後,病情尚能維持穩定狀態;豈料今年初,該患者開始頻繁出現「重複提問同一問題」的行為,自己也因病情影響而心情低落。
在經過認知功能測驗與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確認該患者病情尚維持在「輕度認知障礙」,並無退化為輕度失智症。隨後該患者投入新型標靶治療的臨床試驗,並積極投入社交活動與認知訓練,期盼再次翻開樂齡新頁。胡朝榮醫師對此表示,及早診斷疾病有助於掌握確切病程,對病友維持生活品質與自主能力而言可謂至關重要。
平均延誤就醫3.5年之久 阿茲海默症與正常老化如何區分?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說明,「阿茲海默症」為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類型,占總體患者比例約56.88%。與正常老化的「記得自己忘了什麼」狀況相比,阿茲海默症患者經常「忘了自己記得什麼」,早期容易出現記憶力退化、情緒起伏明顯獲理解能力變差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常將阿茲海默症與正常老化混淆,導致平均就醫時間延誤3.5年之久。
最新國際期別指引結合臨床評估以及病理報告,可將阿茲海默症分為六期:第1、2期為臨床前期,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開始堆積;第3期為輕度認知障礙,毒性蛋白堆積並開始引起症狀;第4期轉為輕度失智,毒性蛋白堆積到影響日常生活;第5、6期則為中、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至整個大腦,導致神經細胞受損,加速大腦退化。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醫師更指出,阿茲海默症屬於早期可進行精準診斷與標靶治療的失智症類型,「阿茲海默症的主要成因,為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形成斑塊並干擾腦神經所導致,進而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過去傳統藥物雖無法延緩病程,但在控制症狀方面仍扮演重要角色。無論病程在何種階段,照護者所面臨的身心負擔始終很沉重!」
阿茲海默症「標靶藥物」問世 醫:20年來最重要里程碑
胡朝榮醫師指出,MCI惡化至輕度失智平均僅需3-5年,每年約有10-15%的病友會進展為失智症,惡化速度不容小覷。由於阿茲海默症為不可逆之疾病,除常規認知測驗、血液檢查與核磁共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等影像檢查外,亦應透過生物標記檢測進行精準診斷,如正子斷層掃描(PET)觀察腦內斑塊分布,或透過「腰椎穿刺」分析腦脊髓液(CSF)中的毒性蛋白含量。
令人振奮的是,現階段已有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問世,針對疾病根本機轉介入,直接鎖定毒性蛋白,活化免疫細胞清除斑塊、減少對腦神經的傷害,進而延緩疾病惡化。新型標靶治療有助病友延長維持認知與生活能力的時間,是提升「健康餘命」的關鍵,更為病友與家屬帶來嶄新曙光,堪稱是阿茲海默症治療二十年來的重要里程碑。
徐榮隆醫師進一步強調,新型標靶治療主要適用於早期階段的輕度認知障礙以及輕度阿茲海默症病友,並非所有病友皆適用,需經四項關鍵檢查,確認是否適合:認知功能評估、類澱粉蛋白檢測、腦部核磁共振、以及APOEε4基因檢測。
阿茲海默症如何預防? 中老年族群必懂「14項高風險因子」
失智症風險因子並非不能改變,徐文俊醫師提醒,若能從日常生活中著手改善14項風險因子,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改善方式包含提升教育程度、矯正聽力與視力、妥善控制高膽固醇、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維持健康體重、預防憂鬱與腦部外傷。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社交互動,以及遠離空氣污染,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重要行動。
除了積極預防,及早發現徵兆同等重要。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判斷力減弱、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徐文俊醫師呼籲,若自己或親友出現上述警訊,請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讓關心成為守護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年紀輕輕就開始忘東忘西? 專家警告:對「這物質」成癮 當心早發性失智症上身
這零嘴可以天天吃! 研究:每日食用一把堅果,降12%失智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