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你累,不是因為懶!6大慢性發炎警訊你中了幾項?

潮健康

更新於 23小時前 • 發布於 23小時前

你是否經常睡醒仍覺得疲憊,上班腦袋昏沉難以集中,甚至飲食未變卻體重悄悄上升或瘦不下來?這些看似「小毛病」的背後,可能來自一場看不見的小火——慢性發炎。《VegiWell植悅》營養師施姍伶指出,慢性發炎被認為與免疫與代謝健康有關,但屬於長期健康議題,建議如有疑慮應諮詢醫師評估。

急性與慢性發炎大不同

急性發炎是身體對抗細菌感染或外傷時,免疫系統會立刻派出大量白血球前往作戰,會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通常隨著癒合而消退。然而,慢性發炎則是一種低程度、長期存在的身體發炎狀態,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卻像一個無聲警報器。

6大慢性發炎警訊!你中了幾項?

  • 長期疲憊、精神不振
  • 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衰退
  • 體重難控、小腹突出
  • 血糖不穩、胰島素阻抗
  • 腸胃功能紊亂
  • 過敏反覆發作:鼻子過敏、皮膚紅癢、痘痘

哪些行為造成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的根源往往來自生活細節,施姍伶營養師整理出三大常見來源:

【飲食習慣】

  • 過多精緻糖與含糖飲料(如甜點、手搖飲)
  • 高油、高鹽的加工和超加工食品 (如香腸、火腿、泡麵、炸薯條)
  • 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如炸物、餅乾)
  • Omega-6攝取過多、Omega-3攝取不足
  • 食物過敏或不耐症(麩質、乳製品等)
  • 過量飲酒

【作息與壓力】

  • 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
  • 慢性壓力或情緒壓抑
  • 久坐、缺乏日常活動
  • 過度運動或恢復不良

【外在環境與毒素】

  • 抽菸或暴露於二手菸
  • 空氣污染、重金屬、塑化劑、農藥

營養師分享兩大抗發炎策略

策略一:飲食對策 – 打造好體質

  • 攝取多色蔬菜、莓果、茶類等植化素

  • 彩色蔬菜:富含植化素與纖維,幫助清除自由基。

  • 多酚食物: 如莓果、柑橘、大豆、茶類等,能降低氧化壓力與調節免疫。

  • 天然辛香料:如薑黃、生薑等含有植化素,部分研究認為其成分可能有助於調節身體反應,實際效果依個人不同。

  • Omega-3脂肪酸:魚類,素食者為亞麻仁油、紫蘇油、印加果油等,可平衡過多的Omega-6。

  • 減少造成慢性過敏的食物:麩質、蛋、奶、奇異果、鳳梨等,每個人對食物過敏情況不同,可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適合的檢測或評估方式。

  • 良好腸道菌相:補充好菌,如:優格、優酪乳、泡菜、納豆等益生菌食物,維護腸道健康。

【策略二:生活對策 – 調整生活習慣,從根源做起】

  • 壓力管理:透過冥想、深呼吸、運動、社交支持來舒壓。
  • 阻力訓練:增加肌肉量、減少脂肪,有助降低發炎因子。
  • 良好睡眠及規律作息:睡前減少藍光刺激,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
  • 體重管理:降低體脂肪可減少促發炎因子。

《VegiWell植悅》營養師施姍伶建議,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營養師建議,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可能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狀態與生活品質,但效果因個人差異而異。

免責聲明:本文僅提供健康資訊參考,非屬醫療診斷或治療建議,實際健康狀況請依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效果因個人差異而異。

延伸閱讀:

VegiWell植悅 – 部落格專欄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年輕人就是太衝動!高中生烤肉趴「沒熟就狂吃」 高燒39度拉到險脫水2度送急診

CTWANT
02

這種海綿菜瓜布快丟了「細菌量跟糞便一樣」!小心吃下肚

健康2.0
03

早餐別拖到這時間!醫示警:「糖尿病風險飆升59%」 黃金時段曝

TVBS
04

被宣告「準備辦後事」!胰臟癌末病患靠3改變 1年癌細胞全消失

鏡報
05

比油炸還毒!醫揪「肉品1煮法」都是致癌物:害人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