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棒球場文化大不同 美國沒有啦啦隊氣氛照樣嗨
(中央社實習記者王家葳華盛頓17日專電)台灣和美國同樣擁有深厚的棒球文化,球場的應援方式卻有很大差異。美國職棒大聯盟多數球隊不設啦啦隊,現場以比賽為主軸,搭配主持人串場、互動遊戲與經典合唱,但球場熱度不減。
談到台灣棒球球場的特殊文化,不少人會提到啦啦隊應援,近期啦啦隊相關消息更是頻繁登上新聞版面。球員擁有各自專屬的歌曲,啦啦隊帶動現場觀眾應援,氣氛相當熱烈。
相較之下,在美國球場,熱鬧的口號或表演可能被視為干擾,因此大聯盟比賽途中不會有任何來賓或啦啦隊演出。觀眾情緒多隨比賽進展而起伏,當出現全壘打或關鍵守備時,全場才會同聲歡呼。
雖然沒有啦啦隊,不過歌曲仍是美國賽事的重要環節。比賽開場通常由嘉賓獻唱美國國歌,全場起立脫帽致意,連結賽事與愛國精神。這一傳統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星條旗之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首度在世界大賽響起後,逐漸成為球場必放歌曲。
球場上也少不了經典音樂,「帶我去看棒球賽」(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幾乎是大聯盟的共同記憶,通常會在第7局中場休息時響起,全場球迷隨之合唱,形成比賽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之一。
換局休息時,主持人帶領快問快答、抽獎、球迷互動鏡頭(fancam)等活動,保持現場熱度。其中,華盛頓國民隊(Washington Nationals)更以「總統賽跑」(Racing Presidents)聞名,在第4局中段,由4位裝扮成美國總統的巨大人偶同場競速,過程中花招百出,引起滿場笑聲。
華府國民球場的氛圍帶有濃厚的社交性,許多主場球迷彼此熟識,不一定以完整觀看比賽為主要目的,而是在比賽途中陸續進出。本壘後方設有會員專屬酒吧,讓球迷能同時享受比賽與社交空間。
國民球場同時呈現家庭取向,場內設有兒童遊戲區與家庭野餐區,並提供兒童專屬的免費餐點,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進場。國民隊球迷薩金(Sajhin)與妻子和2名女兒一同觀賽,他今天告訴記者:「看球賽就是我們的家庭活動,我太太和女兒都非常喜歡棒球。我們今天是臨時決定來的。」
與台灣由啦啦隊帶動全場應援不同,美國大聯盟球賽結合社交與家庭休閒。對許多美國人而言,走進球場不僅是看比賽,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編輯:鍾佑貞、張芷瑄)1140818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