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火鍋進化到「連麵都自己做」!荖子鍋Plus用一台製麵機重寫自助體驗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10月21日16:00 • 食力FoodNEXT

前幾天跟家人去板橋南雅愛買覓食,停好車走進三樓餐廳層,映入眼簾第一家正好是荖子鍋Plus,從走道往內望,第一眼不是價目表,而是一整面極度顯眼噴著水霧的蔬菜吧,青翠的高麗菜、菇類、玉米筍在冷霧裡閃著光,旁邊兩台銀亮的製麵機正嗡嗡運作,粗麵、細麵按鍵清楚標示,不得不說,我是被這台製麵機吸引進去的。而那一整面的蔬菜吧,更是現況台灣火鍋產業的顯學,幾乎宣告了一種全新的火鍋生態:自助不再只是取菜,而是體驗的起點。

從固定菜盤到自選體驗 蔬菜自助吧火鍋興起

過去十年,尤其是疫情後,火鍋店最大的進化,不在湯底、也不在食材,而是在「動線」與「模式」。疫情前,消費者對火鍋的印象是:店員端上菜盤,蔬菜種類由品牌決定。如今,幾乎每一家成長中的火鍋品牌都在往「蔬菜自助吧」轉型,讓顧客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腦海中的記憶,這類型的蔬菜自助吧,應該是雲雀集團旗下的「涮乃葉(しゃぶ葉)」開始。這個品牌在進軍台灣時,主打「野菜農園」自助吧,水霧蔬菜陳列、自由搭配,讓消費者自己設計菜盤。這套源自日本的設計,直接教育了市場:火鍋可以不是固定配菜,而是一場自選體驗。

接著在2020年,台灣本土品牌築間幸福鍋物也把傳統固定菜盤全面改為自助吧。根據築間發言人高林禎接受媒體訪問報導,築間在2020年試行自助吧改裝,單店業績提升1~2成,回客率突破7成,食材成本則穩定控制在45%左右。關鍵就在於:顧客自己夾菜,減少浪費,也節省了端盤人力。

同一時期,肉多多火鍋也開始在部分門市導入自助蔬菜吧架構,逐步淘汰菜盤,王品新的火鍋品牌「尬鍋」也是比照辦理,類似的還有藍象廷,走一個泰式風格的火鍋,蔬菜自助吧的風格也做很到位;到了2022年,荖子鍋Plus再把「自助」推向極致,不只讓顧客自己拿菜,連麵條都親手做。

這股從「店員服務」到「顧客參與」的結構轉移,代表的不只是經營策略,而是一場火鍋產業的體驗革命。

由於我自己最近在飲控,飲控也似乎成了現代人的顯學,自助蔬菜吧非常核心地滿足了飲控族群的需求,可以控制自己要吃的食材與數量,火鍋料熱量高不吃,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多吃一些,火鍋跟滷味可以說是飲控趨勢的大利多。

荖子鍋Plus製麵機 解決體驗、品質、人力三大痛點!

荖子鍋Plus在2022年6月10日開出內壢家樂福店,這是品牌第一家Plus店型,也是在台灣首度出現「DIY製麵機」的火鍋店。兩台銀色機台立在入口處,上方清楚寫著「無添加、無發酵、15秒現做」,顧客可選粗細,按下按鈕後,看著麵條從麵粉與水的混合中誕生。這個場景後來成為荖子鍋Plus的品牌記憶點,並被陸續導入各新店。

標榜無添加、無發酵,現場製作麵條只需15秒。(圖片來源:荖子鍋官方臉書)

我認為這台機器,實際上解決了三個痛點:

1、新奇與體驗:顧客不再只是夾食材,而是參與製作。看著麵條擠出、切斷,是一段可拍、可分享的體驗。重點是小朋友會非常喜歡也非常興奮,收買小孩重來都是親子客群的重要核心。

2、品質與保鮮:相較於把麵條放在自助架上容易乾掉、變色,現做的方式維持新鮮,也降低食品安全疑慮。

3、節省人力:過去由店員端上的主食,如今改由顧客自己製作。顧客在機台前排隊、等待、製作,這段時間被轉化為「互動體驗」,同時替品牌節省端餐人力與等待成本。更何況別忘了這家店製麵機室放在入口處的,因此在走廊上思考要吃哪一間餐廳的顧客,都可以很輕易地被顧客自取麵條這玩意給吸引。

荖子鍋Plus用一台機器,結合了體驗、效率與人力外包。這不只是服務設計,而是一種商業哲學:讓顧客成為流程的一部分。

我甚至在想,現在台灣火鍋這麼競爭,會不會接下來有火鍋店直接在店內種植辛香料,讓顧客自己拔辣椒九層塔香菜大蒜,自己切,手作醬料。還可以做食農教育,正面意義極大。

當科技遇上現實 機器人如何讓餐廳更有效率?

板橋南雅愛買這間店,走道設計特別寬,應該是新店型的關係,其實我自己認為這設計已經有點超乎舒適的程度,推論應該是是預留給送餐機器人通行的,能有這樣的裝潢DNA是很好的,為未來的餐廳模樣做出模板,現況其實送餐機器人在落地上的其中一個阻礙,正在於現況餐飲的店內規劃,並沒有機器人友善(現行的送餐機器人型態的前提,未來人形機器人的需求還很難說)。不過當天現場觀察,肉盤仍由服務人員手送,機器人並未啟用。這正好點出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

許多餐飲品牌投入科技化,但科技不等於效率。送餐機器人、AI點餐、智能結帳這些名詞都很好聽,但若缺乏流程整合,只會變成「高價的展示品」。

真正能創造價值的科技,應該做到三件事:

1、人機分工明確:讓機器人負責可標準化的任務,如端餐、回盤,而把說菜、互動留給人。

2、數據回饋管理:透過送餐回合數據、補貨頻率、翻桌率,把科技納入營運節奏。

3、節奏與客流同步:像築間就曾公開提到,熱門食材必須比冷門食材補貨頻繁,這背後其實是一套精算的流量管理。

科技不是「有沒有」,而是「用得好不好」。太多餐飲集團的總部與現場脫節,總部導入了送餐機器人,卻沒有辦法滿足現場的需求,又或者反過來說,現場仍然以自己過去的經驗執行,無法去利用更新的科技。這些都是台灣餐飲科化發展的盲點,就比較可惜。

用一面牆訴說品牌故事 荖子鍋的插畫分店地圖

還有一點非常值得提出來讚許,荖子鍋Plus的店面裝潢極簡,但有個細節特別有意思。牆上畫著一幅像大富翁棋盤的插畫,標出全台分店(可能不到全台但看得出來盡可能畫出不少分店),每家旁邊附一句小故事或特色。這種設計的價值在於:

1、它把連鎖品牌的「量」變成「故事」,讓顧客看到的不只是分店數,而是一家家有個性的據點。

2、插畫取代制式門市列表,降低資訊壓力,卻增加了可記憶度與拍照意願。

3、它成為了「品牌導航圖」。顧客在板橋用餐,卻可能因為牆上插畫,記住了內壢或竹北的門市,為品牌帶來潛在導流。

這樣的牆面,對品牌來說是一種軟性行銷,也是一種文化表現。與其讓設計師去在牆面溝通料理多美味、食材多有機,客人都已經進來了,當然能夠再讓顧客對其他分店有印象是加分的,只要基本功做好,也就是餐點美味服務到位,顧客獲得不錯的用餐體驗,就會有機會在其他分店繼續消費,畢竟有時候日常用餐追求的是一種安心感,這也是連鎖品牌存在的價值。

互動式體驗的代價 火鍋自助吧的3大隱憂

火鍋自助吧的魅力在於自由,但背後的管理難度也比傳統模式高。荖子鍋、築間、肉多多這些品牌的成功,也隱含3個風險:

1、剩食與補貨

顧客自由取菜容易造成浪費,若補貨節奏抓不好,架上過剩或空盤都會影響體驗。築間曾分享,他們透過每日流量預測控制叫貨量,並調整熱門與冷門食材的補貨頻率,這才是自助吧能長久運作的關鍵。

2、設備利用率

像荖子鍋這類設置送餐機器人或製麵機的品牌,若使用率低,設備就變成本。企業需要設定明確啟用標準,例如座位使用率達多少自動啟動機器人,讓設備回歸效率本質。

3、現場秩序與衛生

製麵機、蔬菜吧都是開放區域,顧客體驗雖佳,但兒童安全、排隊動線、機台清潔都必須有SOP。讓顧客玩得開心,也要讓他吃得安心。

自助吧不是少做 而是做得更好

荖子鍋Plus的成功,不只是節省人力,而是重新設計了服務分工。它讓顧客成為營運流程的一部分,讓「自助」變成一種參與。

火鍋產業從「上菜」變成「導流」,從「端菜」變成「動線」,真正的戰場已經不是湯底有多香,而是體驗設計能不能讓顧客願意動手、拍照、再回來。我自己本人是拍了張照片上傳限動,倒也是完美滿足了品牌想達到的效果。

未來的餐飲競爭,不是誰的科技更炫,而是誰能讓科技、流程、體驗三者互相成就。當麵條在你眼前被現做的那一刻,火鍋這件再熟悉不過的事,也能被重新定義。

這是一家讓人邊吃邊參與的火鍋店。當火鍋的自助已經做到「連麵都自己做」,那就不只是節省人力的策略,而是一種全新的餐飲哲學,讓顧客自己成為營運的一部分,這,就是荖子鍋的自助極限。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最強連鎖火鍋名店是哪間?15間人氣火鍋品牌社群分析大比拚!
餐飲型態分流!主餐加自助吧崛起 全型態吃到飽依舊受寵 需求走向兩極化
自助吧不是吃到飽的噱頭!築間幸福鍋物如何精準控成本、回客率飆破7成?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特展作品遭志工誤認髒汙擦拭 基隆文觀局致歉

中央通訊社
02

苗栗公園驚見525萬金條、10萬現金!失主身分曝光

民視新聞網
03

健保補充保費將大修!三大變革擬116年上路 股利利息改「年度計算」衝擊480萬人

NOW健康
04

洗菜別再加鹽!譚敦慈揭「最神1招」 蟲卵、農藥全清光

三立新聞網
05

【圖解新聞】搶吸普發現金客戶 各銀行抽獎送錢狂加碼

LINE TODAY
06

日本超紅失眠救星「無羊枕頭」美式賣場開賣 醫:非人人適合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