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一則貼文的壽命有多長?YT平均9.7天即達「半衰期」、臉書只剩81分鐘可活

數位時代

更新於 09月17日09:23 • 發布於 09月17日07:50

社群平台上的內容琳瑯滿目,你發出的一則貼文,壽命能有多長?科技作家史考特.葛拉菲爾斯(Scott Graffius)在部落格中分享了各個主流社群網站平台的文章「半衰期」,而台灣人最常使用的Facebook,一則貼文半衰期僅僅只有81分鐘。

全球有超過50億人活躍於社群平台上,社群平台可說是許多品牌促進曝光、連結消費者的重要管道,不過各個社群平台風格迥異,節奏步調也完全不同,每則貼文發出後,究竟能發酵多久也不盡相同。

葛拉菲爾斯對超過500萬則社群媒體貼文,以及225個Podcast進行分析,整理各個社群平台貼文的壽命。這些資料來自API、商業資料集、學術研究資料庫、公開資料集、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資料庫等。

具體而言,各個社群平台貼文的半衰期如下:

社群「半衰期」是什麼,怎麼定義?

不過,這個半衰期究竟是如何定義的,為何SnapChat的貼文轉瞬即逝,短到近3年都是0分鐘,而部落格文章又能有著接近2年的漫長壽命?

根據文章裡的介紹,半衰期指的是指一則社群貼文從發布開始,累積到「一半總互動量」(如按讚、分享、留言)所需的時間。互動量包括所有用戶對該貼文的行為,例如點讚、留言、分享、轉發、評論等。

換句話說,假設一篇FaceBook貼文「最終」會累積到1,000次互動(按讚、留言、分享等合計),半衰期為81分鐘的意思是,這篇貼文在發佈後第81分鐘,大約已累積到500次互動(也就是最終的50%)。而剩餘的500次互動會在81分鐘之後(距離最初發布時間162分鐘後)持續累積,但速度通常會放緩。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報告僅提供平均半衰期,沒有提供標準差,無法確定貼文半衰期的分佈狀況,個別貼文的壽命可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進而拉高或拉低整體的平均值,並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平台上貼文的壽命狀況。

從社群平台半衰期,可以看出什麼?

而這些半衰期數據,也能部份反應各個社群平台的狀況及趨勢。

FB、IG:追求即時性

研究指出,Facebook貼文特性是即時性強且內容型態多元,貼文壽命平均僅81分鐘(約1.35小時),互動高峰集中在發布後短時間內。

在內容形式上,支援文字、圖片、影片、直播、活動等,適合快速傳播新聞、時事、活動資訊。同時,用戶可按讚、留言、分享、標註,互動形式多元,利於社群擴散。但問題在於, Facebook演算法會根據用戶興趣、互動行為推送內容,因此舊貼文很快被新內容取代。

至於Instagram,則是以視覺為導向,內容形式以圖片、短影片為主,強調美感、創意與個人品牌形象,其貼文平均半衰期達1,143分鐘(約19小時),互動可持續至隔日,曝光週期較Facebook長。用戶可按讚、留言、分享至限時動態,並透過標籤(Hashtag)與地標擴大觸及。

由於IG貼文可長期留存於個人頁面,適合累積品牌形象、主題策展與長期經營。但與FB同為Meta旗下平台,IG演算法也是會根據用戶興趣、互動頻率推薦內容,但舊貼文仍有機會被新用戶發現。

YouTube、Podcast、部落格:追求深度

YouTube影片的半衰期從2023年約8.8天到2025成長至近9.7天,反映的是YouTube可能調整演算法推廣更多類型內容,提昇了影片在更長時間內的可見度,並且內容方面更傾向於高品質的深度內容,同時本身作為第二大搜尋引擎,YouTube強力的搜尋功能也讓用戶更能找到所需內容。

Podcast在2025年才加入這份統計當中,不過約6.7天的半衰期同樣反應出Podcast以較長且深入的內容為特色的核心賣點,且用戶可以隨時收聽自己有興趣的內容,而不是像許多社群平台被動等待推播,也有助於延長Podcast壽命。

部落格雖然半衰期有些微下滑,但仍以接近2年的半衰期遙遙領先其他社群平台。報告指出,部落格文章多為長篇、深入分析,具備「常青內容」(Evergreen Content)特性,能長期滿足讀者需求。簡單來說,這類內容不易過時,讀者可在數月甚至數年後仍然找到並產生互動。

除此之外,部落格文章可透過SEO優化,長期在Google等搜尋引擎維持高排名,持續吸引新流量。因此與社群貼文不同,部落格內容比較不會因平台演算法快速被淹沒;同時,文章可被多次分享至社群、論壇、新聞網站,延長曝光與互動週期。

TikTok、SnapChat:轉瞬即逝

TikTok和Snapchat的貼文平均半衰期(即獲得一半總互動的時間)均為0分鐘,主要原因在於平台設計強調「即時性」與「短暫性」。以Snapchat為例,訊息、圖片、影片在用戶查看後即消失,或最多僅保留24小時。這種設計讓內容幾乎在發布後立即失去互動機會,導致平均半衰期極短。

TikTok的原因也相近。雖然影片可保留,但平台演算法推送新內容速度極快,短影片設計鼓勵用戶快速瀏覽、即時消費,舊內容很快被新內容取代,互動集中於發布初期。

換言之,無論是TikTok或Snapchat,半衰期極短暫的原因在於演算法推動的「快速內容輪替」機制本身,尤其napchat的Stories和訊息設計本身就是「即看即消」,用戶習慣即時互動,過後即失效。

研究強調,若內容極具話題性或有名人參與,仍可能出現病毒式傳播,半衰期延長。但整體平均值仍為0分鐘。

延伸閱讀:OpenAI首度揭露內部數據:大家都用ChatGPT做什麼?這6點洞察可能顛覆你的想像

完整報告請見:Lifespan (Half-Life) of Social Media Posts: Update for 2025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Apple Music開放跨平台歌單轉移!Spotify、YouTube Music都能搬:6步驟教學一次看
Anthropic公布Claude大調查!一般人寫程式佔36%、企業戶AI自動化佔77%:AI紅利是有錢國家專利?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直播認割韭菜!泡泡瑪特員工:價格「確實過分」 股價蒸發近4成

三立新聞網
02

起底/日產靠台灣神秘買家續命 台灣隱形千億富豪曝光

鏡報
03

普發1萬上車0050!20年翻成14萬 讓台積電、鴻海幫你生財

三立新聞網
04

一萬元的金錢考試,你願意讓孩子交空白卷嗎?

moneybar
05

獨家/以為拿錯訃聞? 鎢鋼大王廖萬隆改姓張原因曝

三立新聞網
06

爸爸回來了!黃仁勳留台1天半行程曝 這原因沒空逛夜市:我想他了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