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輔助診斷 攝護腺癌提早發現 醫籲:排尿異常別拖延
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癌症之一,早期症狀常被誤認為老化或攝護腺肥大而延誤治療。醫師提醒,當出現頻尿、排尿困難或夜尿等症狀時,應及早檢查。隨著影像科技進步,核磁共振(MRI)結合超音波導引切片已能大幅提升診斷準確度,協助早期發現臨床顯著性攝護腺癌。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鐘伯恩醫師指出,若能在癌症突破攝護腺包膜前介入治療,患者5年存活率可高達99%,呼籲男性自50歲起定期追蹤PSA指數,高風險族群則應提前至45歲檢查。
鐘伯恩說,傳統的肛門指診與隨機切片在病灶定位上具侷限,容易錯過位於前列腺前區或邊緣的病變。依據國際指引,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異常或懷疑度高時,應先進行MRI檢查,依影像結果再安排MRI與超音波融合導引切片,可顯著提高診斷準確率。對於確診患者,非轉移性病患可採「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根除癌灶,藉由微創小切口進行高精度切除與重建,並最大化保留神經血管束,以維持排尿控制與性功能。
台北慈濟醫院近期收治一名75歲旅居國外的李姓患者,長期排尿困難且PSA值持續升高。雖兩度接受傳統切片皆未檢出癌細胞,但經MRI發現病灶位於難以取樣的前列腺前區,最終確診為臨床第三期攝護腺癌。醫療團隊採達文西機械手臂根除手術徹底切除病灶,術後再合併放射治療,目前患者恢復良好,持續門診追蹤中。
鐘伯恩提醒,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齡、家族病史與特定基因突變。若PSA值超過4 ng/mL或呈上升趨勢,應盡速由泌尿科醫師評估。攝護腺癌可早期診斷且治癒率高,「越早發現,治療選擇越多、預後越佳」,他呼籲男性勿諱疾忌醫,積極篩檢守護攝護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