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AI生成更精確?你必須學會「語境工程」
無論是 ChatGPT、Claude 或其他大型語言模型,核心能力說穿了極為單純:根據「上文」預測「下文」。也就是說,AI 並非能真正的思考或理解,其實都是極度熟練的語言預測罷了。
過去重視的「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意思是如何下出指令讓 AI 產生想要的回答。 Prompt 設計得好,能大幅影響回答的品質。然而,隨著 AI 應用日益複雜,單靠 prompt 設計已無法滿足需求,這時,語境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就成關鍵。它涵蓋如何準備、組織、更新,並管理所有「提供給 AI 的資訊」。把語境整理好,AI 才能在正確的脈絡中產生精準且連貫的回答。所以,語境工程就像說書先生在茶館裡續講章回小說:前情提要鋪墊得愈周全,下一段故事就愈能扣人心弦。
語境(context)是什麼?系統指示、對話歷史、參考資料
具體來說,除了當次發問的問題之外,語境包括了:
1.系統指示(system prompt):
上下文中放在最頂端的是系統指令,他它是用來定義 AI 的性格設定、行事準則以及行動指南,這也是所有AI應用中最關鍵的核心,你可以告訴它「你是一個專業的醫生」或「你是一個創意寫作老師」,這些指令會影響它後續所有的回應風格和內容傾向。系統指令就像演員拿到的劇本大綱,決定了整場戲的基調。
2.對話歷史的累積:
在戲劇中,演員必須掌握角色的完整背景與前情發展,才不會出現前後矛盾的劇情,因此過往的對話歷史也要納入當前的劇本。不過,實際上通常會透過「前情概要」的方式來提醒演員的記憶。這樣的處理方式需要精準壓縮與篩選對當下場景最有影響力的內容,確保角色的言行具備邏輯與一致性。
舉例來說,如果觀眾不知道《羅密歐與茱麗葉》中主角來自敵對的世仇家族,那麼他們的愛情故事就會顯得普通無奇。但正是因為這段背景存在,才讓他們的相遇充滿禁忌與張力,讓整個劇情更具衝突與深度。而這段「上文」不僅影響主角之間的情感鋪陳,也決定了其他角色在劇中如何行動。
換句話說,角色的行為不是孤立的,而是對歷史情境的反應。缺乏這些脈絡,就難以說服觀眾角色為何會這麼說、這麼做,也無法呈現劇情真正的張力。
3.相關參考資料:
除了文字之外,現代的 AI 系統已能處理各種模態的輸入,例如 PDF 文件、圖片、音訊、甚至影片。比方說,AI 可以從一張產品照片判斷型號,從音訊中辨識語氣,或從 PDF 文件中擷取條文內容,這些就像是不同格式的「小抄」,在關鍵時刻提供即時參照。
語境工程能減少AI幻覺,提升回應品質
這個概念也正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檢索增強生成」(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是如何運作的。RAG 是 AI 在生成內容時,先提取(retrieval)從資料庫中搜尋與提問最相關的內容,然後才組織(argumentation generation),根據這些找到的參考資料生成有邏輯、有根據的回答。這就像是在考試時不是猜答案,而是偷偷看了一下小抄,然後依據裡面的內容來答題,自然更有信心、也更容易講出細節。
RAG 是目前對抗 AI「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的主要技巧之一。不過,要注意的是:RAG 並不是萬靈丹。它不能完全根除幻覺。AI 在缺乏依據、僅憑語言模型本身的記憶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因為不確定答案是否正確,而講得模糊保守,一旦它能從資料庫中調閱到可靠的「小抄」,它就能更加自信地提供細節豐富、邏輯清楚的回答,這也直接影響了最終回應的品質與可信度。
當企業想讓 AI 應用落地,更需要重視語境工程,因為像是企業客服系統、內容生成工具,還是智慧助理,都需要 AI 理解用戶的完整需求、記住過往對話,並結合最新的資料來源來回應。換言之,語境工程是推動 AI 實際應用、提升體驗與可信度的基石。
延伸閱讀
研究:AI 寫作有 7 大問題!想提升產出品質,最好的調教手段是什麼?
AI agent 來了!未來白領的戰場不在「懂多少」,而是能否管好它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