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百業3/ 不捨80歲老父去冒險 軍機工程師改作無人船進軍世界來餵魚
現在全球最夯的裝備就是無人機、無人車,台灣也組成無人機國家隊,其實,遠在雲林海邊還有「無人船」,這艘有GPS導航、有攝影機、可AI的高科技船,去年賣了20台,今年改版輕量船,大賣100台,出自一間4人組小公司「豐漁水產養殖公司」,目前供不應求,在手訂單還有400台。
這艘讓台灣漁業AI大進化的無人船,由50歲的許宏德所開發。許宏德本來在台中漢翔航空做了十幾年軍機的零件工程師,三年前為了80歲的漁民老父返鄉雲林。
「照片上這個在竹筏上工作就是我哥,他50幾歲不年輕了,我爸做水產養殖,已經80幾歲了,其實整個台灣偏鄉都有一樣的問題,就是人口老化、缺工,我們家在雲林口湖,我哥本來是在地方政府工作,回家幫忙時,說這實在太危險、太辛苦,看天吃飯,你做飛機的,能不能幫忙開發無人機。」許宏德跟CTWANT記者回憶起當時創業的點滴。
雲林的漁民大多早上6點就要起床工作,因為到了7點半時氣溫已經30幾度,容易中暑,每天要顧水質、餵飼料,每個禮拜還要去洗水質探測器、不然會卡藻類探頭就不準。
以蛤蠣為例,要養10個月,投餌、收成,都是在沒有遮蔽物的水池竹筏上進行,每個人都曬得黑嚕嚕,重心不穩還會跌進池子,而下雨前後,需要淨化水質、平衡酸鹼值時要撒石灰,雖然便宜、但有很大的副作用,若碰到風向突然改變,接觸到皮膚就會被燒傷,甚至吸進肺裡,很多漁民的手、腳都有斑駁傷痕。
許宏德2022年成立「豐漁水產養殖公司」,大學讀資訊工程的他,結合航空業經驗卻出師不利,許宏德笑著告訴CTWANT記者,「真正落地的時候,才發現無人機對水產養殖不太合用,因為都在水面上,海邊會有強陣風,機器交給漁民使用時,一失敗掉到池子裡,客人恐怕就要打電話來叫你賠錢。」
許宏德立刻放棄無人機,轉而設計「智慧化無人養殖飼料船」,去年2月開發出第一代,「遙控無人船不像無人機需要考執照、申請空域,適合用在自家的魚塭,這船可以針對性灑藥、撒飼料,對空氣好、對水質好、對成本好,對漁民的安全也好。」他開心地說。
去年開發出的二代船,許宏德發揮工程師特長,加上AI技術、視覺辨識、超音波避障等什麼都有,一台船重達100公斤,「我做出來的時候很開心,很多市面上沒有功能,當我自信地跟客人介紹時,他說『可不可以不要』,老一輩的漁民要的是他認為『可靠的產品』,太新了,反而擔心。」
為了怕漁民年紀大會排斥新產品,許宏德今年推出第三代船,刪了很多功能,訂價也壓下來,做得更堅固,還設計出可拆式電控箱專利,船身前端可裝進不同功能的設備,像個變形金剛,一包飼料30公斤、空船只要35公斤,漁民買多艘空船放在不同的魚塭,只要買一個船的大腦,帶著充飽電的電控箱,裝在船上發動,就能隨地操控。
「我哥說,他現在都坐在車子裡吹冷氣,看船有在跑就好了。」許宏德說,第三代無人船可用遙控器控制,也可全面自動化,利用衛星導航預先設定投餵路線,加上演算法等技術,避開魚池盪來盪去的障礙物,這可鼓勵更多青年漁民回鄉,把最辛苦的工作交給無人船,只要專心推動管理,甚至開發副業。
「台灣有3萬個養殖人口,11萬口的魚塭池,這麼大的市場居然沒有一家專門做的公司。」許宏德說,「老一輩看影片是不相信的,所以我就自己帶著船,到魚塭去給漁民試試看,5歲到80歲,5分鐘就會上手。」去年他的高科技船賣了20台、今年的改良船更大賣100台,有了政府補助漁民買船,所以訂單變多,台灣沿海從彰化、雲林開始,一直到屏東都有客人。
雲林池子裡的無人船,也引來在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做漁產養殖的台商找上門。許宏德告訴記者,他本來以為東南亞人工便宜,不需要買船,但其實現在不管到哪個國家,都面臨缺工問題,以及人員管理不易。
這趟返鄉創業路,許宏德自己畫設計圖、做系統、晶片整合,把買房子的錢都砸進去了,不斷根據漁民的需求修改,從只能撒飼料,到地方政府官員上門問能不能噴藥劑,他花一個月就改出新功能,「其實我們有400台的訂單,但我公司小,現在只能做100台。」面對爆量訂單以及東南亞海外擴點,許宏德正思考如何走下一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