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會左右大論壇首場登場 聚焦以巴衝突及大罷免探討台灣利益
Newtalk新聞
台灣政治長期以「統獨」或「藍綠」來分野,然而多數民主國家以「左右」為理解公共議題的主要框架。福和會舉辦《左右大論壇》系列活動第一場,以「以巴衝突」及「大罷免運動」為題,邀集宗教界、學界、政黨與國際關係評論者,從不同視角理解以巴衝突及大罷免運動對台灣的啟示。
《左右大論壇》系列活動第一場16日登場,在上半場的國際議題討論中,由台灣團結聯盟前黨主席劉一德擔任主持,以左派、右派代表輪流發言的形式,探討「從台灣立場如何看待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黃春生牧師表示,以巴衝突不應被簡化為宗教對立,他以自身在耶路撒冷與巴勒斯坦的經歷強調,當地其實存在渴望和平共處的社區與基督徒群體。他指出,以色列內部政治極端化與屯墾政策是衝突的重要根源,而哈瑪斯的攻擊則反映出極端主義破壞和平努力的本質。黃牧師提醒,無論左派或右派,若走向極端而犧牲人命,都已超越政治立場,應以人類共同價值為出發點來理解中東局勢。
劉玉皙教授則強調,台灣不應以情感或二元對立看待以巴衝突,而應以自身利益為核心進行務實判斷。劉教授表示他學生時期也曾是左派,但在接受經濟學的訓練,認知到個人自由保障的重要性後,讓他逐漸接受右派價值。他澄清外界爭議,外交部並未資助以色列軍方,而是提供人道援助予醫院,相關傳言屬於錯誤資訊操弄。劉教授並指出,台灣應借鏡以色列的科技與防衛策略,並在維護普世價值與國家利益間尋求平衡。
時代力量副秘書長劉品辰表示,左派觀點關注壓迫結構下的個體處境,必須反對國家暴力、種族隔離,並支持平民生存尊嚴,若臺灣強調自決權,也應關注他者民族在受壓迫情境下的自決與尊嚴。劉品辰提醒,面對川普上任等國際環境變化,價值外交執行難度升高,台灣外交須在價值與現實間取得平衡,既要堅守原則,也要防範外部威權勢力利用資訊戰來撕裂社會。他最後總結,若臺灣面臨侵略,盼國際支持不僅基於戰略與產業價值,也能基於對共同人性與價值的認同。
「美中台戰情室」主講人趙君朔指出,以巴衝突必須放在中東大國博弈與伊朗戰略布局的脈絡來看,伊朗透過區域代理人與盟友來對抗美國及其代理人以色列。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不一定符合右派漸進式改革的風格,但可以用右派就事論事的理論看待問題,他認為以色列雖在手段上殘酷,但哈瑪斯長期利用人道災難牟取政治利益,並未改善巴勒斯坦人的生活。趙君朔強調,台灣應積極學習以色列「以小博大、富國強軍」的科技與安全戰略,將其視為務實的合作與學習對象。
現場也邀請中研院外籍研究員溫賈舒(Joshua Thomas Wenger)以及彭保羅(Paul Jobin)擔任提問嘉賓。彭保羅博士提到他不發表自己的看法,不過好奇主辦單位選擇以巴衝突作為主題的原因,他提醒,聯合國有147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主權,如果有一個歷史的方向,希望台灣不會搞錯,選了錯誤的選擇,恐怕會有道德上的自殺。
溫賈舒博士認為,台灣應該在務實外交上小心一點,在以巴衝突上選邊站恐有損台灣利益。福和會理事長陳彥升解釋,因為以巴是全世界的議題且跟左右派有深度聯繫,而台灣正是缺乏這樣國際策略的討論,故希望能從這樣的議題作為例子切入左右派的討論。
論壇下半場,以「大罷免運動為何是台灣民主的實現」為題,同樣邀請左右派代表進行意見分享,四位講者雖立場各異,但皆強調這股草根公民力量象徵台灣社會在威權威脅下展現出的堅定意志。
大罷免是正確的民主之路 是制度內的反共抵抗
黃春生牧師指出,大罷免是一條「跌跌撞撞但正確的民主之路」。他認為,民主自由和人權是「上帝國」的價值,台灣必須以選票革命對抗獨裁與親中勢力。雖然罷免行動未必每次成功,但它所激發的能量已在各地轉型為參政、監督或民團力量,將持續成為推動民主的重要動能。
劉玉皙教授表示,大罷免本質上是「制度內的反共抵抗」,透過憲法賦予的罷免權來對抗中國滲透與侵略。她強調,726大罷免投出的130萬票已形成「新的反共共同體」,遠超過國際研究所指出抵抗侵略所需的3%臨界值。許多罷團正轉型為民防團,與既有自訓團互補,展現「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精神。
劉品辰副秘書長認為,大罷免是一場草根社會的直接民主實踐。從青鳥行動到「亂砍預算」事件,運動結合了反威權與社會正義的關注,展現左派對弱勢、土地與福利政策的重視。他呼籲將罷免動能轉化為推動「本土政黨間健康競爭」的力量,讓統獨爭議逐漸退場,使台灣民主能更專注於內政與社會議題。
趙君朔評論員則從國際政治角度出發,指出台灣身處「冷戰尚未結束的戰略前線」,大罷免的失敗不代表挫敗,而是對中國發出強烈訊號:台灣人有堅定的公民意志。他強調,孫中山設計的「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制度為台灣留下了民主自救的工具,雖然823罷免未必能翻轉局勢,但已證明超過百萬民眾願意無黨派動員走上街頭,這將是台灣對抗極權威脅的重要力量。
福和會《左右大論壇》下一場預定於10月18日(六)舉行,主題將聚焦健保與能源等重大內政議題,並透過左派與右派的分析框架,為台灣社會提供不同於傳統藍綠對立的公共討論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