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有3大常見類型 醫師:黑色素瘤最危險
人體皮膚有保護身體免於外界刺激、調節體溫並感知環境的功能,但也可能產生各種病變,尤其「皮膚腫瘤」不容忽視。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陳國權提醒,皮膚腫瘤有些雖為良性,但仍可能因位置、大小或外觀影響生活品質,至於惡性腫瘤如皮膚癌,如果未能及時處理,甚至會危及生命。
陳國權指出 不少人對皮膚腫瘤是良性或惡性常存有疑惑,成功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因此當出現5大症狀時應警覺並盡快就醫,這些症狀包括原本穩定的痣或斑點變大、變形或變色;痣的邊界不規則、顏色不均、直徑大於6mm或持續出現變化;新出現且不癒合的傷口或反覆結痂;皮膚腫塊表面破皮、出血或滲液;腫塊快速增大或伴隨搔癢、疼痛不適。
惡性皮膚腫瘤中,常見的3種類型分別為基底細胞癌,這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雖然生長緩慢且少有轉移,但可能造成局部組織破壞與毀形;其次是鱗狀細胞癌,具有較高的侵略性,若延誤治療可能擴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尤其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更要小心;黑色素瘤是最危險的類型,惡性程度高、容易轉移,如果延遲處理,死亡率顯著上升,因此及早診斷與手術是最關鍵的一步。
他指出,皮膚腫瘤的治療方式會依病灶性質與部位有所不同,手術切除仍是最常見也最完整的方法。部分良性或表淺病灶適合冷凍、電燒或雷射治療。對極早期的皮膚癌,可透過局部藥物治療,如5-FU或咪喹莫特;如果是無法手術或已轉移的病灶,就需要放射線、免疫治療或標靶藥物介入。
陳國權指出,紫外線是皮膚腫瘤最大的危險因子,長期曝曬、膚色白皙或容易曬傷者、有皮膚癌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曾接受放射線治療或接觸致癌化學物質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日常外出應做好防曬,選擇SPF30以上且具UVA與UVB防護的廣效型防曬乳,適量塗抹且每2小時補擦,配合戴帽、撐傘與穿長袖衣物。另外,定期自我檢查皮膚也不可少,尤其頭皮、背部、指縫、足底與指甲等不易察覺的部位。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由專科醫師檢查,如此才能有效預防與早期發現,遠離皮膚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