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吃錯反而有負擔!醫師親授5大攝取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許多素食者為了補足營養,每天攝取多種保健品,如維生素B群、鈣片、葉酸、維生素D等。然而,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並非所有營養素「補越多越好」,有些營養素攝取過量,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帶來反效果。
素食者需營養補充 但攝取過量反有害
邱筱宸醫師指出,由於純素或蛋奶素飲食在部分營養素(如維生素B12)攝取上相對不足,許多素食者會額外補充多種營養品,例如綜合維他命、植物性鈣片、鐵劑或功能性營養粉等。雖然適量補充是必要的,但若未經過專業評估,可能會出現「重複攝取」或「劑量過高」的問題,對健康反而有害。
體內維生素B12異常偏高 要檢查是否有潛在疾病
維生素B12是純素食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需額外補充。雖然目前尚無明確的安全上限,且多餘B12會隨尿液排出,但邱筱宸醫師提到,血中B12異常偏高可能與某些癌症風險上升有關。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情況多為潛在疾病的訊號,並非補充B12本身會致癌。因此,建議維持B12在正常範圍內即可,過量補充無額外益處。
邱筱宸醫師提醒,葉酸對備孕女性至關重要,但若非懷孕相關需求,長期過量補充葉酸(特別是與其他營養品重複服用)可能掩蓋維生素B12缺乏的跡象,進而延誤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非備孕者應審慎控制葉酸的額外補充量。
各式營養補充皆須控制劑量 不然反破壞健康平衡
此外,邱筱宸醫師表示,維生素B6若長期補過量,可能導致末梢神經症狀,例如手腳麻木。鐵劑過量則可能引起便秘、腹痛、噁心、脹氣等腸胃不適,甚至可能因自由基過多引發體內發炎反應,長期過量會損害肝臟與心臟。鋅則雖然對免疫力有益,但長期高劑量可能抑制銅的吸收,造成銅缺乏,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且脂溶性維生素包括A、D、E、K,這些營養素不像水溶性維生素能迅速從尿液排出,較容易在體內累積。邱筱宸醫師提到,若攝取過量,長期下來恐對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造成潛在壓力,因此特別需要留意每日攝取量。
為了安全補充營養,醫師建議遵循以下五項原則:
- 選擇合格產品:勿食用來源不明、標示不清的保健品。
- 避免重複成分:留意成分是否在不同產品中重複出現,避免累積過量。
- 看清劑量與單位:特別是國外進口產品,單位可能與台灣不同,需特別注意。
- 勿自行加量:應依照建議劑量服用,切勿擅自提高劑量。
- 有疑慮時諮詢專業:若補充方式不確定,建議尋求醫師建議,必要時可安排抽血檢查營養素濃度,確保補充的必要性與安全性。
藥補不如食補 均衡飲食仍為營養攝取根本
無論是否採素食飲食,均衡攝取天然食物始終是最穩健的營養來源。邱筱宸醫師指出,保健品僅為輔助角色,不能取代日常飲食。若擔心營養攝取不足,應優先檢視飲食內容,必要時再考慮補充,並掌握「適量剛好」的原則,避免因擔心缺乏而導致過量。
理性適量補充 吃對才是養生之道
邱筱宸醫師建議,素食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補充必要營養素亦有助於維持健康。然而,補充方式應理性規劃,不應為了追求「營養充足」而盲目累加補給。了解身體的需要、監測指標數值,並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才是長期維持營養平衡與健康的正確方式。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