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濃度提升超過十倍 今非昔比的大麻大幅提升精神病風險

信傳媒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小時前 • 信傳媒編輯部
現今的大麻,已經和人們過去認知中的大麻不一樣了,HC濃度普遍已達20%至30%,濃縮製品甚至可高達90%以上,這意謂著其成癮性、情緒行為異常、以及健康風險大幅提升。(圖片來源/pexels)

19歲的大一S生,因為反覆使用大麻數個月後,開始出現聽幻覺(彷彿有宇宙來的人聲和自己對話),被害妄想(感覺路人對自己不懷好意地指指點點),甚至也懷疑家人暗中對自己搞鬼,聯合起來對付自己,也因此一直想外出,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情緒易怒,行為躁動,態度多疑,不斷與人口言衝突。在家人積極勸說下,勉強同意去看醫生,診斷為大麻引發之精神病。

S生初期缺乏病識感(無法察覺自己思考行為已有異常),對醫療人員具高防禦性,言語攻擊,舉止激動,懷疑被家人設計。後來在家人和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配合醫囑下,才逐漸康復。回想起來,S生覺得自己「當時失控了!我不知道會這麼嚴重!」

現今的大麻們過去認知中的大麻不一樣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指出,現今的大麻,已經和人們過去認知中的大麻不一樣了,大麻造成精神活性效應的主要成分是四氫大麻酚(即THC,tetrahydrocannabinol),其濃度在過去幾十年間大幅上升將近10倍以上。在1970年代,大麻產品中THC的平均含量約為2%至3%;而現今市面上的產品,因為種植與純化製程精進,THC濃度普遍已達20%至30%,濃縮製品甚至可高達90%以上,這意謂著其成癮性、情緒行為異常、以及健康風險大幅提升,早已今非昔比。

大麻絕對是具成癮性的物質

然而,在THC濃度節節升高的浪潮下,具有誤導性的大麻迷思仍方興未艾。生活中或臨床上,可能聽過抽大麻的人說「大麻是天然的,對身體沒有壞處」、「大麻不會成癮」。其實,成癮疾病的定義是:持續使用某種物質,儘管知道會帶來問題,卻仍無法停止。這邊說的「持續使用、無法停止」,指的是試過各種方法想戒卻無法保持停用;或者說,無論心情好、心情不好、無聊或煩躁時,都要習慣抽一口大麻才能緩解,這種「想要抽」的感覺,稱為「癮頭」,癮頭會反覆出現,驅使使用者繼續使用。研究顯示,大麻絕對是具成癮性的物質。

短期的大麻使用,會造成記憶力受損

至於大麻帶來的健康問題,並不是代謝掉之後就會結束。短期的大麻使用,會造成記憶力受損、運動協調和判斷力出問題、高劑量下甚至可能產生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病症狀。長期或重度使用,除了成癮之外,還會造成慢性支氣管炎、大腦功能改變、認知功能障礙(尤其25歲以下,腦部仍在發展的青少年與年輕人)、並與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發病,有顯著關聯性。

大麻的使用,會增加精神病的風險

丹麥研究也指出,大麻對「發生思覺失調症」的影響,從1972年只有2%,到了2016年提升了四倍,來到8%。意思是,現在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相比以前,有更高比例的發病與大麻使用有關係。另一篇加拿大研究發現,使用成癮物質而出現精神病到急診就醫的個案中,追蹤三年後,診斷為思覺失調的風險比率,大麻是84.9%,遠遠高於安非他命的22.3%。腦部影像的研究,也發現大麻成癮的人,大腦中控制情緒與認知的區域,其多巴胺活動長期處於過度異常狀態。而精神分裂症的幻覺、妄想等症狀,正是與腦中多巴胺過度活化有關。因此,使用大麻誘發的多巴胺系統的異常,很可能與精神病風險升高有關。此外,另一篇系統性回顧的研究也顯示,有中度至高度的證據支持,大麻的使用,會增加精神病的風險、損害認知功能(記憶力、專注力下降)、使駕駛的風險上升(與車禍、車禍致死率上升相關)、以及孕婦生出體重過輕胎兒的風險增加。

應對「大麻天然無害」這類迷思提高警覺

黃名琪表示,目前證據皆清楚顯示,大麻在生理、心理健康、懷孕與交通安全方面的潛在危害不容忽視。因此應該對「大麻天然無害」這類迷思提高警覺,尤其是在青少年、孕婦與精神疾病高風險的族群,更應避免使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在衛生福利部支持下,成立藥癮治療示範中心(ISTART),週一至週五早上皆有提供大麻成癮之相關諮詢與治療。若自己、或是身邊的家人朋友有相關的困擾,請盡速尋求醫療的協助,電話是02-27263141轉1282或1283,北市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諮詢專線0800-770-885。

原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黃名琪院長及成癮防治科 陳奇醫師。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哈佛醫學團隊驚人新發現 一款「平價藥」有望逆轉阿茲海默症

鏡週刊
02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康健雜誌
03

想改善膽固醇?研究:白飯換「這1物」顯著有效 特別是糖尿病前期更該吃

常春月刊
04

小心腳下毒襪子!醫示警「恐藏一級致癌物」 這4款千萬別買

三立新聞網
05

08月10日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Heho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他酗酒、不運動,別等80歲困坐輪椅才悔憾:好好照顧身體,就像照顧還要再住70年的房子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78歲嬤陷憂鬱,靠種花草變園藝人氣王!亞東醫院開「綠色處方」療癒長輩:找回「活著的理由」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中和死亡車禍「運將吸氣喘藥」有酒精反應 名醫解答了

CTWANT

夏天運動為什麼體力流失快?研究揭影響因素!營養師推訓練補給3策略

健康醫療網
影音

瘦子也有脂肪肝 比"游泳圈"更可怕

大愛新聞影音

「中毒者無法吞嚥」營養師曝冷吃雞胸肉恐致命 真空包裝不等於安全!加熱少送一次醫院

鏡週刊

心跳不規律=健康警訊?醫師揭心律不整警示與治療新趨勢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影音

單孔機器人手術 不必再開四個洞

大愛新聞影音

美國關稅打亂市場!專家憂缺藥潮 台大院長籲強化學名藥產業

自由電子報

慢性發炎越吃越胖?營養師:5大抗發炎食物幫你甩掉體內慢性火

信傳媒

雨季濕到長菇! 北榮示警「手機APP辨識易誤判」:誤食毒蕈恐致命

CTWANT

不要討厭它!這「便當配角」抗癌又護心 一週吃3次最棒

壹蘋新聞網

研究揭糖尿病患吃飯加「3寶」 每天血糖穩定多1.2小時

TVBS

保健品吃錯反而有負擔!醫師親授5大攝取關鍵

健康醫療網

夏天消暑必喝!綠豆湯1成分保護腸道 「這樣煮」加碼降血糖

TVBS

你有為自己獨活過嗎?賴佩霞揭30年靜心經驗:獨活是讓自己體會當下

優活健康網

守護青少年性健康! 性教育和性傳染病防治是2大重點

NOW健康

心腦活化防失智海嘯 五力共振對抗衰老

TCnews 慈善新聞網

深蹲後頭暈、胸悶喘不過氣?別忽略可能是貧血警訊!

常春月刊

精準抗癌新思維:中西醫共治 打造「全人醫療」新藍圖

常春月刊

張善政參觀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盼長輩在桃園安享晚年

桃園電子報

酪梨幫助減重又抗癌是因為這「成分」?營養與好處一次看

Hello醫師

綠拿鐵新手別亂配!營養師教你健康喝對不踩雷

常春月刊

「即食雞胸肉」別打開就吃!專家喊「1劇毒」會奪命:麻痺神經、肌肉

三立新聞網

年輕梅毒續升「今年通報已破千」 疾管署免費快篩1個月256人受檢

ETtoday新聞雲

擺脫頻尿與急迫感困擾,讓年長女性重拾夜間好眠與日常自信

常春月刊

喝咖啡防癌!深焙vs.淺焙哪個好?醫:「它」是關鍵

三立新聞網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康健雜誌

夜間頻尿擾眠!醫曝新解方:「1針肉毒桿菌進膀胱」救更年期困擾

太報

學會聰明吃碳水化合物 才能長命也好命

CTWANT

哈佛醫學團隊驚人新發現 一款「平價藥」有望逆轉阿茲海默症

鏡週刊

吃外食也能顧代謝!統欣生技推「究好孅」益酵素,打造順暢日常生活

姊妹淘

08月10日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Heho健康

安心亞忌口卻膽固醇超標!當心傷心也傷肝 護肝必做一檢查

健康2.0

2個月減重16公斤「不是靠運動」!林右昌瘦身祕訣是戒2物 專家曝正確進食順序

健康2.0

不是蔬菜也不是水果 1食物膳食纖維含量高得驚人!4周就改善老人便祕

健康2.0

80歲楊麗花健檢沒紅字!養生法大公開 醫:4情形容易喘要小心

健康2.0

衣服染色怎麼辦?4招快速有效處理法 讓你的衣物恢復潔白如新

健康2.0

「1習慣」恐讓糖尿病風險暴增3倍!醫師教你從3點改善 省錢又養生

健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