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為自己獨活過嗎?賴佩霞揭30年靜心經驗:獨活是讓自己體會當下
你有為自己獨活過嗎?當有能力獨自享受一人的快樂,便是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2024年副總統候選人、知名身心靈作家賴佩霞於《靜心的力量》一書中,融合靜心30年的生命經驗,帶領讀者從混亂中回到平靜,只有靜心才能看清楚前行的方向,隨時回歸存在本質,重新調整、沉澱,再出發。發以下為原書摘文:
本就是獅子,何必裝做羊?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活動,都以團體行動居多,因此在不知不覺中也習慣了以這樣的方式過日子。在社會與學校教育中,都試圖將「我」培養成團體中的一份子,「我」被訓練成要有合作意識、要好相處。即便有時候也會想反叛這樣的社會集體潛意識,卻又顧慮自己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
奧修說,社會不喜歡個體,因為個體不會跟隨團隊行動。他還說,只有獅子會單獨行動,而羊喜歡待在群體裡,覺得這樣才有安全感。在大環境的制約下,我們都變成羊,如果冒出念頭想單獨行動,便會萌生各種自我否定的情緒。
如果「我」就是獅子,就想獨來獨往,何必裝做羊?練習獨活,把自己放在一種陌生的情境,這樣的處境會讓「我」的覺知變得相對敏銳。在集體行動中,「我」可以輕易放棄選擇權、發言權和自主權,可是在獨活行動中,
「我」就必須做選擇、為自己發言並處理自我內在所有批評的聲音。最近常做的靜心是下廚。簡單為自己或家人準備餐點,從走進廚房開始,專注於下廚這件事,不聽音樂、不看手機電視,洗洗切切,專心把餐點做好。之後,自然接連就是享受美食靜心。
偶爾一個人,我會把飯菜、飲品準備好放在桌上,坐在食物面前,然後用眼罩把眼睛蒙起來,刻意訓練自己提升感官的敏銳度,過程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喜悅。眼睛閉起來之後,其他的知覺就會變得相對敏感。
從聽著環境聲開始,聽聽周遭環境的聲音,突然遠處的喇叭呼嘯而過,讓人焦躁,又突然隔壁的小狗跳、小鳥叫,好不歡喜熱鬧。單單聽聲音,就可以讓自己感知外在世界如何牽動我內在世界的反應,太有趣了。
繼續摸索手邊的器具,隨時會發現竟然有好多我日常視而不見的細節,哎,怎麼沒注意到餐盤、桌面和桌巾的觸覺是如此不同。探索過一輪之後,接著吸入香氣,從鼻子、氣管、喉嚨到肺。
哇!好香好興奮,然後再慢慢一口一口將食物送進身體,當我專注享受著味蕾傳來的訊息時,頓時,整個人好像從人間蒸發,只剩下細微精密的感官覺受。霎時,如同踏入了一層無人能及的「心流區」。
獨活是讓自己體會當下
獨活的核心精神,是讓自己獨自體會當下的覺受,放大感官知覺,覺察無論是喜愛或不喜愛的感受,進而過濾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從中獲得「我」所需要的最大滿足感。
當有能力獨自享受一人的快樂,便是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若能天天如此,你覺得我們離快樂還會遠嗎?勇於體驗獨活,幫助「我」找到自己真正的渴望。從這份渴望出發,「我」的人生方向便逐漸清晰可見。
開車返家,或許這次想走一條綠樹扶疏的林蔭大道,而不是最短的路;吃燒肉時,或許只想吃鹽烤的厚片牛舌就好;看電影,或許隨時隨性出發選片就好。從各種獨活的經驗裡,重新認識「我」的個性和嗜好,尊重最真實的自己,過濾掉「合群」的刻板價值觀,留下那個純粹的「我」。
就算搭公車、捷運通勤上班,也很適合練習感受獨活的自在,享受生命賦予每個人得以悠然自得的基本權利。大多數的人通勤都是單獨行動,如果搭車途中能夠靜下來感受車身的律動,單純體會「搭車」這件事,不去想時間來不來得及、待會要買什麼早餐、早上要開什麼會、昨天的簡報哪裡需要修改,單單就專心站著或坐在車上,不聽音樂、不看書,也不滑手機,只是享受「臨在」的自由自在。
單獨,不等於孤獨,也並非與世隔絕、不合群,或斬斷與他人互動連結;而是和自己密切貼合,歸於中心,零距離的感受自己內在的愛與被愛。在極致安靜、放鬆的自處下,提升自我意識,將自己帶到不同高度來看待自己與生命的關係。揭去世俗的表象,揭去他人自我投射丟出來的意見,充分體悟「我」的獨特生命旋律。
長期以來,無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都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即使「我」並不那麼喜歡的活動,因為怕遭受奚落或排擠,加上如果同事親友們都很投入,似乎也就應該要參與,同時要不斷說服自己參與的重要與合理性,這些內在的拉扯真讓人筋疲力竭。
現在,有了獨活靜心的經驗,知道自己內在存有一股不是那麼輕易被擊碎或抹滅的定力,當確認自己有能力隨時能將自己帶回中心,這樣的自信,反而大大提升了願意跟別人互動的意願。
換句話說,我可以回到感知愛人與被愛的起點。
面對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懂得守護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擾,在職場上更加重要。所以,無論身處何處,請繼續保有獨活靜心的意識覺知。工作中都有需要獨立作業的時候,那麼,現在就開始將眼前的工作帶入靜心,與同事的相處互動也帶入寧靜祥和的品質。
所謂的成就感,必須扎根於真心喜愛,唯有如此,「我」才有源源不斷的熱情得已投注,才會不畏艱苦困難勇往直前,才能持續堅持不輟。假如不喜歡運動,真的毋須理會大眾盛行以運動訓練心智的那套理論。各人自有天賦,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和理想的生活方式。
天下之大,此刻一定有足以擄獲我心的活動,只是需要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和自己的意願。當開始觀照自己的身心靈整合,就能淋漓盡致過「我」的人生。倘若只是習慣把自己的心念和別人的情感綁在一起,那頂多是在幫忙別人過別人的人生,而自己內在的缺口永遠都無法填滿。
(本文摘自/靜心的力量:覺醒,讓生命圓滿的唯一方法/天下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