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抗癌新思維:中西醫共治 打造「全人醫療」新藍圖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隨著醫療科技突飛猛進,癌症治療早已超越傳統開刀、化療與放射線治療,邁入標靶與免疫治療的新紀元。許多癌別在早期診斷與治療的介入下,存活率與治癒率顯著提升,癌症逐漸呈現「慢性病化」趨勢。
然而,儘管療效提升,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依然是病友們揮之不去的痛苦經歷——包括骨髓抑制、免疫力低下、食慾喪失、黏膜潰爛、化療引發的腸胃道副作用,甚至免疫治療引起的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排斥反應等,仍讓患者視治療如畏途。
在此背景下,中醫藥與西醫治療互補的整合模式逐漸受到重視。然而,中西醫思維與語言存在差異,如何整合君臣佐使與西方精準醫療的邏輯,成為實現全人照護的關鍵。
中西整合的挑戰與機會:個人化治療才能「動中求和」
臨床上,無論是實體腫瘤如乳癌、肺癌、攝護腺癌,或是血液疾病如血癌、骨髓纖維化,在現今醫療已廣泛使用基因檢測與分子標記來推動個人化治療。但這也意味著病人在歷經不同療程後,其體質、腸胃吸收、免疫狀態與心理情緒都會發生變化。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動態調整,正好能在西醫固定療法外提供體質調整與副作用緩解的可能。但這也意味著:
✔ 一位病人歷經8年抗癌之路,不可能只靠單一帖方貫穿療程。
✔ 每階段的體質寒熱虛實、腫瘤微環境與用藥反應都不同。
✔ 必須根據病史、用藥、基因表現進行調方,做到真正「精準化」。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同時具備中西醫學博士強調,中西整合並非西醫失效時才選擇中醫,也不是盲目疊加,而是科學與臨床經驗雙軌整合,才能發揮最大治療潛力。
他分享一個病例是膀胱癌三期復發 中西整合保留膀胱、穩定7年未復發
簡采汝分享一名膀胱癌第三期患者案例,術後灌洗化療仍復發,原醫療團隊建議切除全膀胱。患者因不願面對永久造口袋生活,轉向尋求中西整合治療。
經病理基因分析後,簡醫師採用免疫治療合併中藥調理方式進行個人化調方,每兩週依照治療反應微調中藥,搭配營養與睡眠管理。
結果:
*成功保住膀胱,病情穩定至今已超過7年
*無重大副作用,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與自主尊嚴
這類實證也突顯出:中醫藥在穩定免疫反應、修復副作用、協助癌友共病處理(如口乾、潮熱、睡眠障礙)方面,可發揮重要輔助效益。
中醫藥科研突破:從芝麻素到寬心飲,中西藥協同證據愈趨完整
在基礎研究上,簡采汝團隊與陽明交大、中醫藥研究所、新光醫院泌尿科團隊合作:
*研究顯示芝麻素能增強膀胱癌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發揮協同效應。
*另發表中藥複方「寬心飲」及針灸於癌後淋巴水腫、骨關節炎的實證研究,也進一步建構出中醫治療機轉的現代化模型。
這些成果說明:中西藥並非互斥,而是在科學基礎上互補——降低副作用、延長療效、提升生活品質,才是最終目標。
簡采汝呼籲:「一帖方到底」觀念應淘汰 癌症中醫療法必須精準個人化
癌症治療並非靜態公式,而是每位病患與疾病交互作用下的變化歷程。簡采汝提醒:「千萬別拿別人的處方照抄照用,也不可一帖藥吃到底。治療要根據『人』的變化與『病』的演變同步調整,這才是中西共治真正的精髓。」
簡采汝也呼籲政府與醫界:中西整合需建立跨領域合作平台、教育醫病雙方正確認識中西整合價值,並在精準醫療的基礎上,建立可被驗證、複製的治療模式。
中西合璧,動中求和:打造癌症全人醫療的新未來
在癌症成為慢性病的新時代,中西醫整合不是傳統與現代的對立,而是「陰陽互補、動中求和」的科學實踐。從治病到養身、從腫瘤到全人,中醫藥的參與讓癌症照護邁向更全面、更精準、更有溫度的未來。
(記者 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家族沒人有乳癌,我應該也沒事吧?常喝豆漿、吃豆乾容易得乳癌?沒檢查沒事,一檢查就罹癌?
.乳癌不只長硬塊!醫師公布「乳房6種不明顯變化」 沒生過、30歲後才生、未餵母奶小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