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核三公投「過」與「不過」對電力的影響?
為台灣運轉發電40年的核三廠,第2部機組已在今年5月17日停機,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但在野黨仍主張,基於國家安全、能源安全、挽救台電財務、零碳能源守護民眾健康等理由,應讓核三廠在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反核方則以核三廠址位處斷層帶,台灣地震頻繁,核能安全有疑慮,核廢料無解等理由,堅守非核。
民眾黨立院黨團提案,最終在立法院會通過的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根據公投法,通過門檻為,「有效同意票」要大於「不同意票」;同意票要達投票權人總額1/4以上。
推估公投2門檻同時達標難度高
若以第16屆總統大選的選舉人數近1,954.9萬人計,今次核三公投要通過,至少要有488.7餘萬人投下同意票,而且有效同意票數還要大於不同意票才會通過。
外界分析,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台灣綠能建設又遭遇瓶頸,產業對零碳電力迫切需求的壓力,加上台電財務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民意對電價繼續調漲的容忍度也不大,同意票數可能有機會大於不同意票數。不過,本次公投未綁大選或地方首長選舉,降低選舉人出門投票意願,同意票達1/4的門檻恐不易達標。
核三若重啟 能源結構最快2年後才有變化
至於公投的「過」與「不過」對電力供應有何影響?則可從「是否缺電」?及「能源結構變化」等2個面向討論。
少了核三是否缺電?由於核三2部機是按原定運轉日期陸續除役,加上為了因應非核,台電近年已積極更新改建天然氣機組以因應,例如大潭7、8、9號機,興達新1、新2機,大林5、6號機;換言之,新增機組裝置容量大於除役機組。
此外,大林5號,興達1、2號機等除役機組皆已轉為緊急備用機組,興達3、4號機未來除役後也是,都將在特定條件下可緊急啟動,是最佳備援投手。
再從電力需求面看,受到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衝擊,加上颱風、豪雨接二連三,今年用電需求不若往年,只在今年7月2日瞬時尖峰達4,091.7萬瓩峰值後,就沒再創高。比2024年7月23日的歷史高峰4,142.1萬瓩少了50萬瓩;備轉容量燈號也就「天天亮綠燈」。
至於「能源結構」會否有變化?就要看核三是否因此公投而重啟。如若公投通過,而且通過核安會安全審查,才有重啟機會。不過,最快也是2年之後的事。
賴總統表態核三公投「投不同意」
總統、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8月13日中常會中表態,自己對核三公投會投下不同意票,並強調《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雖已三讀,但核電廠是否重啟的議題,程序上有「兩個必須」,政府會也秉持「三個原則」審慎以對。
「兩個必須」中第一個必須即核安會需就核管法三讀條文訂出子法,第二個必須則是,台電才能「依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核安會已在8月1日預告《核子反應器設施運轉執照申請審核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草案預告60天,至9月30日截止。
核三是否申請延役?關鍵仍是政府
不過,熟悉核能相關法令專家表示,本次核管法修法,雖鬆綁核電提出延役的時間限制,子法也訂出核電廠若要延役,須提出老化評估報告、老化分析報告、安全分析報告、輻射相關議題查核評估報告、耐震安全評估。卻沒有強制台電在子法通過後要做任何事情。
也就是,若台電沒有「主動申請延役」,核安會也不會要求台電要提任何延役評估報告;而台電是否有意讓核三廠延役,也是要等經濟部、乃至行政院或更高層的指示。因為任何延役評估或是設備更新,無論是支持方估算的一部機150億元,或是反對方的3,900億元,都是一筆可觀的預算,台電為國營事業,沒有政府的點頭,台電如何能編列預算?台電又豈敢提交任何延役計劃?
核三公投後的4種劇本
根據本次核三重啟公投的「過」與「不過」,以及台電進行延役評估結果「安全無虞」,「有安全疑慮」,大概會有4種可能情境。
情境1,核三公投通過,台電也依政策指示進行核三延役評估,根據國際經驗最快2年完成實質審查,最終順利通過安全檢查,核三重啟;要注意的是,即便通過公投,也通過審查,核三重啟也不是「立即發生」。
情境2,核三公投通過,台電也進行延役評估及審查,但安全評估未通過,核三無法重啟。
情境3,公投不通過,延役審查「有安全疑慮」,核三不會重啟。
情境4,公投不通過,即便延役審查「安全無虞」,也因公投不同意而不重啟。
不過,上述情況都是合法、理性的情境推演;專家分析,本次公投主文過於針對性,正如反方代表所說,公投結果不能保證核電安全無虞。而且,只要政府態度認為核電不該重啟,即便公投通過,也進入安全審查程序,結果也會「充滿變數」。
熟悉核電法規的專家直言,如若是要以公民投票來決定台灣的能源選項,有意義的公投主文應該是宏觀性的討論我國是否使用核能,而不是侷限於單一電廠,將本應神聖且嚴肅討論的國家能源政策走向,矮化為「大罷免」或「小罷免」下的政治攻防。
顯示全部
留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