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矮星:揭開暗物質本質的新契機
英國杜倫大學、夏威夷大學與利物浦大學的天文學家近日提出一項嶄新理論,認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類被稱為「暗矮星」(dark dwarfs)的天體,這些天體的能量來源並非傳統的核融合反應,而是來自暗物質粒子的湮滅。該研究發表於《宇宙學與宇宙粒子物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被認為有望突破我們對暗物質本質的認識。
目前,天文物理界普遍認定暗物質確實存在,但其真實身分仍未明。主流理論之一認為暗物質由所謂的「弱交互質量粒子」(WIMPs)組成,這些粒子質量極大,但與一般物質的作用極微弱,只能藉重力效應間接觀察。根據本次理論,當棕矮星(brown dwarfs,質量僅太陽約8%)位於暗物質濃度極高的區域(如銀河系中心),就會持續捕獲大量WIMP類暗物質。這些暗物質進入星體後,在內部相互湮滅並釋放能量,足以維持天體發光,形成暗矮星。
暗矮星不能核融合 鋰-7同位素是關鍵
不同於核融合維生的恆星,暗矮星由暗物質湮滅供能,因此只會出現在WIMP等具自交互作用與高質量的暗物質模型中,對於其他如軸子、超輕粒子、惰性中微子等候選者則無法產生同樣效果。這項假說不僅指向了暗物質的可能型態,更為觀測界提供明確的鑑別依據。
研究團隊提出一項關鍵標記──鋰-7同位素。由於鋰-7在傳統恆星中會迅速被消耗殆盡,但暗矮星並不發生核融合反應,因此若能找到發光卻仍富含鋰-7的天體,極可能就是暗矮星而非一般棕矮星。未來天文觀測若能在銀河系核心等地發現此類星體,並證實其化學成分,即可進一步驗證WIMP型暗物質存在,成為探索宇宙隱形物質本質的關鍵突破。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Gemini AICC BY 4.0)
圖片來源: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CC BY 4.0)
參考論文:
1、Dark dwarfs: dark matter-powered sub-stellar objects awaiting discovery at the galactic center
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延伸閱讀:
1、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挑戰暗物質理論:宇宙形成另有解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