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摯友的生命,在我心中延續
文/枡野俊明;譯/謝敏怡
煩惱:無論做什麼都事與願違
無論是工作還是私生活,總是處處不順。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是不是我做了什麼壞事,才會變成這樣呢?
無論做什麼都不順利,只想窩在家裡不出門。你大概是陷入了所謂「人生有高有低」裡的低谷吧。你看起來相當低落,但事實上,低谷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一部分,是人生的必經過程。
值得慶幸的是,低谷之後,高峰一定會到來,這是人生的定律。
正如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當然也不會永遠做什麼都事事不順。
人生如同「行雲流水」。人生跟雲在天空飄、水在河裡流是一樣的不停變化。希望你遇到困難也能不動搖,抱持著「先放著不管,總有一天會好轉」的心態面對。
即使如此,你可能會說:「在低谷掙扎真的很痛苦。」是的,但光是煩惱也無濟於事,什麼也不會改變。
請試著換個角度想想,也許正是低谷的經驗,才讓你得以成長茁壯,一次又一次地蛻變成更強大的自己。登山也是如此,出發的谷地越深,登上山頂時的感動也越大。當你用全身擁抱遼闊壯麗的景色時,應該能深刻地感受到「撐過來真是太好了」。正因為經歷過艱難時光,才讓我們更懂得珍惜幸福的時刻。
然而,如果你一味地認為:「做什麼都不順利,都是我的問題,一定是哪裡做錯了什麼。」這樣想只會讓自己的腳步越發沉重,心靈也日益萎縮。況且以那樣的前提出發,再怎麼苦思冥想,恐怕想不出半點東西。
「遭逢災難時,就坦然地面對災難;死亡來臨時,順其自然地離開。這才是避開災難的妙法。」
這句話出自江戶時代的良寬禪師,他在發生大地震後,在慰問友人的信函中寫道。
意思是,遭遇災難時,就坦然面對;死期來臨之際,就安然離去。越是抗拒,內心越是痛苦萬分。無論眼前發生什麼,只要順其自然地如實接受,內心自然不會被攪亂動搖。這才是避開災難真正的智慧。
把這樣的話送給遭逢災難的朋友,聽起來或許有些殘酷,但它確實傳達了禪的精神。當我們遇上不可避免的災難時,第一件事情是先接納它,而不是問「為什麼」。接受現實之後,心情自然變得積極正向。更重要的是,不要逃避,正面迎接挑戰,如此能讓你獲得更多的成長。有了這個經歷後,當身邊有人也陷入類似的困境時,我們便能夠同理說:「我懂你的心情。」甚至可以提供建議:「你或許可以試著這樣想想看?」讓你變得更能體會他人的心情,成為一個更加成熟、有深度的人。
此外,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人生總是一帆風順,反而容易讓感恩的心逐漸麻痺,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感動也失去光采。所以說,人生的喜悅,其實與那些不順遂的時期、迷惘的時期密不可分。我們必須一邊掙扎,一邊不放棄地一步步從谷底攀向山頂。只要能竭盡所能地活下去,做自己該做的事,人生就過得夠精采了。
換句話說,人生的低谷,正是學習感恩的絕佳時機。其實,修行中的僧侶也是一樣。修行的生活每一天都忙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餘裕去想什麼「好煩喔,我不想做了」,因為吃不飽、睡不好,甚至無法自由伸展雙腿的生活日復一日。
三個月下來,光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腳氣病,體重就足足少了十公斤。不僅身體疼痛不已,精神壓力也非常大。現今的修行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嚴苛,但過去打罵是家常便飯,幾乎沒有任何事情能按自己的意願進行。
然而,經歷過那樣的修行之後,心境真的會截然不同。想睡的時候睡,累的時候就躺下來,可以伸直雙腿、自由交談,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都變得無比珍貴、感受深刻。一直以來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心態改變了,就會顯得特別「可貴」,凡事都充滿感恩之情。瞬間,世界彷彿煥然一新。
比方,你雖然覺得工作不順利,但每天還是三餐溫飽;生活在安全的地方,有舒適的床鋪可以安心入睡;家人都很健康,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身邊還有可以傾訴煩惱的朋友。
當你處於人生谷底時,請試著細數自己身邊擁有了多少的「恩惠」。你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順,身邊盡是值得感謝的事物。當你心裡能夠這麼想的時候,會發現現在身處的地方充滿著溫暖。
禪思考
不要一味地尋找事事不順的原因,而是先接受眼前的現實。因為,人生的低谷,正是學習感恩的最好時刻。
煩惱:好友年紀輕輕就過世了,我的心好像破了個大洞
我有一位好友,年紀輕輕就過世了。明明他才說:「我還有很多事想做,還不能死呢。」沒多久就走了。相較之下,我沒有什麼夢想或目標,卻還活得好好的,想到這裡就讓我難以釋懷。
你是否曾經這樣想過呢?「如果那個人現在還活著,他會想做些什麼?」
那個人的肉身已經從這個世上消失了,但是他仍然活在你的心裡。
佛教認為「人會死兩次」。第一次的死亡,是當出生之際的命定壽命已盡、身體消失的那一刻;而第二次的死亡,則是當留在人世的遺屬、親朋好友,甚至生前熟識的人們,心中對故人的回憶逝去之際。也就是說,只要活著的人心中,仍有那個人的回憶,那個人就能夠持續活著,避開第二次的死亡。
正因如此,活著的我們肩負著一項重要的責任──讓逝去的人持續活在心中,避免他經歷第二次死亡。家中供奉佛壇的用意正在於此。每天供上一點心意、點燃一炷香、合掌一拜,都是與心中故人對話,讓他們繼續活在我們生活裡的一種方式。
你送走了那位說著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的摯友。被留下來的人總是被迫面對「該如何接受摯愛離去?」、「該如何撫平悲傷?」、「往後的人生,又該怎麼走下去?」等問題,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活著的人還有一項重要的職責,就是讓逝者活在我們心中,與他一同繼續活下去。例如,與其他認識逝者的人聚在一起,聊聊他的往事,也都是實踐職責的好方法。
假如你跟逝者之間有「未了之事」,或許可以由你代為完成。
我曾建議一位喪偶的信眾:「不妨像故人仍在你身邊那樣生活吧。」例如,一起聽他喜歡的音樂、參加他每年都會去的活動、和他的照片一起吃飯等。很神奇的是,這樣做心中會覺得故人彷彿跟生前一樣,從未離開,依然和你一同生活著。
我們確實能夠與故人一同生活,正因如此,也才能夠「讓故人繼續活著」。
在與故人一同生活的過程中,悲傷與無力感會逐漸獲得療癒,被留下來的人也能逐漸明白自己該做些什麼。
我無法斷言,該用何種基準來評斷一段人生是「好」還是「壞」,但有一點非常確定──我們總希望自己在離開人世之前,能說出「我一生活得沒有任何遺憾」這句話。
你說自己沒有夢想,也沒有目標,而好友卻留下「我還有很多事想做」的遺憾離開人世。你要從他的人生中學到什麼,是你的自由,但我衷心期盼,你從今以後能過著不留遺憾的人生。我認為,這就是連同他們的分一起努力活下去的真正意義。
禪思考
跟故人一起活下去。讓故人持續活在心中,是活著的人應負的責任。總有一天,悲傷與無力感會逐漸獲得療癒,化為繼續往前走的力量。
※ 本文摘自 《別動不動就自責:把罪惡感化為力量,不內耗的禪智慧》,原篇名為〈對人生充滿無力感〉,立即前往試讀►►►
《別動不動就自責》電子書 - 一帖解憂特效藥,送給細膩敏感、容易被自責與懊悔折磨的人罪惡感可以是你成長的養分,讓你活得更好,只要你懂得適可而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