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服用23顆藥物」引熱議 醫藥分業成焦點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陳婕翎台北12日電)近日有「睡前服用23顆藥物」處方在網路引熱議,藥師指出這是制度警鐘。精神科醫師醫師李俊宏指出,睡眠治療應以藥物以外治療優先,國內管理制度下,這類個案應為少數。
國內約4成民眾受睡眠障礙所苦,健保署資料顯示全台每年失眠用藥需求量破11億顆。衛福部立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說明,這個問題其實跟社會與生活型態有關,睡眠問題的核心是睡眠管理,但臨床觀察發現不少民眾工時長、需要輪班,調整不易,因此轉向藥物。
然而安眠或助眠藥物容易產生耐受性,李俊宏指出,有些患者在使用歷程中會逐漸產生成癮,量越用越多,此時減藥、停藥都要很小心,如果停太快,有可能會產生戒斷症狀,嚴重恐引發癲癇、瞻望。
李俊宏表示,醫學界公認失眠治療應以生活習慣調整、睡眠衛教、認知行為治療優先。藥物治療長期仍應往藥物單純化、減藥方向進行,因此需要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找出治療期待、擬定長期計畫。
「吃到23顆可能是極端例子」,李俊宏解釋,失眠患者在合併有憂鬱等其他精神狀況時,為了度過症狀嚴重的急性期,用藥量可能比較多,但也不太可能會到23顆。
而且失眠藥物用量多不僅需要小心影響耐受性,李俊宏說,藥物的交互作用有可能導致其藥效無法在夜晚發揮,晚上睡不著,白天精神又受藥物影響變更差,不只影響記憶力等認知功能,更會導致運動反應變差,若開車還有可能導致車禍。
處方用藥上,李俊宏指出,在健保系統中都有相關管理和管制,即使自費處方也會經過診所藥師或門前藥局調劑。對於超過醫療常規的處方,地方政府更有權責了解、輔導甚至開罰,因此這類事件在台灣醫療系統中「應該是少數」。
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說,1個人同時服用8種藥物,100%會產生交互作用,台灣用藥安全把關機制可能已經失靈,不能輕忽,23顆藥物不是個案,是制度的警鐘,缺乏藥師獨立自主的第二道把關,病人將淪為制度漏洞下的受害者。
沈采穎表示,在全民健保與自費醫療交錯的灰色地帶,部分診所開立過量藥物、以藥價差牟利的行為層出不窮,幾乎無有效監管與懲處。呼籲建立處方透明與監督平台,無論健保或自費處方,應納入監督系統,防止無人審查。
沈采穎認為,藥師雙重確認,是用藥安全的關鍵,若病患的「23顆藥物處方」當初能經由藥師審視,問題有機會及早被發現並介入處理。不僅凸顯醫藥分業刻不容緩,建議健保應將藥事照護服務納入健保常態給付,讓藥師有資源持續關懷病人用藥情形。(編輯:李亨山)1140812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