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腸道菌群為何是人體「第二大腦」?醫解析腸道影響大腦的3途徑,教你5方法維持腸道健康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8月22日01:00 • 曾維根

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可以透過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胃腸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腸道菌群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大腦是我們身體的指揮官,但是你可能沒想到——我們的腸道,尤其是腸道菌群也會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和情緒, 因此腸道菌群又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

細胞是構成我們生命體的基本單位,但是我們的腸道中存在著數量遠超過細胞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在人類的腸道中,細菌的種類達到一千種以上,數量高達1013~1014個,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

大量研究顯示,腸道菌群失調與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密切相關,還可能導致憂鬱、焦慮等精神心理疾病。據此,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學家邁克.格爾松教授最早提出「腸-腦軸」的概念,也就是由腸道和腸道神經系統、腸道微生物組成人體的「第二大腦」,腸道可以與大腦交流溝通,互相影響。

腸道是如何影響大腦的?

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可以透過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胃腸道。比如在你餓的時候,腸道蠕動會加強,肚子會咕嚕咕嚕響;在你心情不好或緊張的時候,肚子也可能會疼,胃腸道可能出現痙攣。

腸道還可以透過三種途徑影響大腦:

第一種,神經途徑。腸道的細胞可以分泌多種激素,例如瘦體素、膽囊收縮素、類升糖素胜肽-1等,這些激素可以作用於腸道神經上的受體,將信號傳送至大腦。例如瘦體素與神經上的受體結合後,將信號傳送至大腦,產生飽足感,之後大腦就會發出指令,叫我們少吃。

腸道菌群還可以分泌多種神經傳遞物質,例如γ-胺基丁酸、5-羥色胺、多巴胺等。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資訊的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神經傳導物質參與了多種神經活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種,體液途徑。腸道細胞分泌的激素、細胞因數,以及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直接透過血液輸送到達大腦,並且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大腦。

第三種,免疫途徑。腸道菌群是構成腸道屏障的重要部分,還可以調節免疫細胞的功能。腸道菌群失調會影響免疫功能,導致大腦出現發炎,如自體免疫腦炎等。

如何改善腸道菌群?

腸道功能紊亂,尤其是腸道菌群失調可以導致多種消化系統疾病及非消化系統疾病,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肥胖、高血壓、冠心病、腫瘤、憂鬱、阿茲海默症等。

那要如何維持腸道健康,改善腸道菌群呢?

第一,均衡飲食。食物多樣化,可為腸道菌群提供全面的營養物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二〇二二)》建議我們平均每天要攝入十二種以上食物,每週攝入二十五種以上(不包括油、鹽等調味品)。要葷素結合、有粗有細、五顏六色、避免單一。

第二,盡量少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殺滅有害菌的同時,也會殺滅有益菌。長期使用抗生素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不要自己隨便使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示下使用。還有很多藥物會對胃腸道造成損傷,例如化療藥、止痛藥、激素等,所以大家使用藥物時需要遵照醫囑。

第三,適當補充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幫助改善腸道菌群失調的情況,改善胃腸道功能。但是益生菌產品的品質良莠不齊,所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益生菌,目前還有很大的爭議。如果要選擇益生菌,大家最好先諮詢醫生。

第四,補充膳食纖維和益生元。膳食纖維不能被腸道吸收,但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同時,腸道菌群可以分解和利用一部分膳食纖維。而益生元多為寡糖類物質,是有益菌的食物,可以促進有益菌的生長,增強腸道的免疫功能,對腸道有好處。平時可以適當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粗糧、堅果、蕈菇等富含膳食纖維和益生元的食物。一些富含膳食纖維和益生元的保健產品,也可以適當食用。

第五,少吃垃圾食品。這類食品大多是高脂、高醣、高熱量和低膳食纖維的,要少吃。例如油炸食物、奶茶、可樂等,這些食物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發炎、肥胖等多種問題。

總而言之,腸道與大腦可以互相影響。腸道健康,尤其是腸道菌群健康,非常重要。我們要好好養護自己的腸道。

本文摘自《腸道求救中:從放屁到大腸癌,你的身體其實早有暗示》,出色文化出版。

書籍介紹

腸道求救中:從放屁到大腸癌,你的身體其實早有暗示

作者:曾維根
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5/06/05

作者簡介
曾維根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學博士、北京朝陽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醫學科普達人,在網路上以「普外科曾醫生」聞名。擅長的領域包括胃癌、腸癌、痔瘡、疝氣等普外科常見疾病,以及其他大眾健康問題。

從2017年開始,曾醫生在網上進行健康科普,現在全網關注量達800多萬人。曾醫生擅長用活潑有趣、通俗易懂的文字講述簡單實用的健康知識,讓沒有醫學背景的一般讀者都能理解,幫助大眾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遠離偽科普和常見疾病。

因為說話太快,曾醫生被網友調侃為「派克曾醫生」,已出版系列圖書「曾醫生讓你早知道」。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喪屍煙彈」暴增3倍!本世紀最危險毒品肆虐 醫:令人性情大變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