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所在地居民首次用選票訴心聲 但年輕人跟長輩「保險金」不同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屏東縣恆春鎮核三廠所在地因核三延役公投成為全台焦點,4鄉鎮居民首次用選票表達對核三廠未來的看法,展現對家鄉能源政策的關切,同意延役大於不同意並不意外,但也並非藍白選前號稱的「當地7成同意」,恆春半島仍有許多人展現底氣,而同意者也沒那麼「好說話」。
「年輕人跟老年人的保險金不同,40歲老電廠重啟得重談條件!」老居民認為,核三廠的未來不僅是能源政策,更是恆春半島數十年共存的縮影,今天的公投結果或將決定這段微妙關係的下一章。
如同不少當地居民說的「核三廠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票一定要投!」而核三廠廠商員工進出絡繹不絕,顯示除役作業未因公投停擺,恆春半島與核三廠的緊密連結,訴說著數十年共存的微妙情感。
核三廠一、二號機分別於1984年7月後商轉,卻因核輻射疑雲與溫排水問題,與三軍聯訓基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並列「恆春三害」。
1985年商轉初期,廠內氣輪發電機規格不符,引發氫氣外洩爆炸,巨響與濃煙讓居民誤以為核電廠毀滅,重創南灣房價。如今南灣民宿林立,當年低價買進者多成為海景民宿主人,房價飆漲數十倍。1984年一場疏失更令人心悸,廠內誤開輻射廢水閥門,少量廢水流入南灣海域,後來核三廠溫排水早年造成珊瑚白化,核三廠甚至被貼上「珊瑚殺手」標籤。
但事過境遷,不少被「核三養大」的居民從戒慎恐懼到沒它不行。廠內員工與居民通婚頻繁,下班後餐廳宵夜場仰賴他們消費,每年機組大修帶來數百個工作機會。台電多元的睦鄰回饋也活絡地方經濟,許多家庭直接或間接受惠。
對於核三廠難以「割捨」的情感,則多因它是當地政治人物的「提款機」及「議題工具」,選前批核安、爭回饋金,選後握手要求建設補助,藍綠不變的選舉戲碼。
否則,睦鄰金每人150元其實杯水車薪,真正影響的是電協金百萬計的建設與活動補助,除役後取消才是「重傷」。居民多是被迫接受核三存在,睦鄰金更像是補償金,而非誘因。
公投日,恆春半島居民用選票訴說心聲。若真延役,居民未來不會接受40年前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