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意外促成他們站在一起 中印俄天津齊聚 習近平喊話莫迪:應是夥伴而非對手
在中國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成為區域外交焦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的雙邊互動尤其引人注目。這是莫迪七年來首度踏上中國土地,兩人會晤釋出修補關係的訊號,背景則是美國總統川普近期祭出的高額關稅衝擊,意外促使緊張的鄰國重新思考彼此的戰略定位。
七年首訪,中印釋和解訊號
莫迪於上週六抵達天津,展開七年來首次中國行,並於週日與習近平進行會談。在他於社群平台X公布的影片中,莫迪表示,印度致力於在「互信、尊重與敏感性」的基礎上推進兩國關係。他強調,邊境「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並透露兩國間的直航航班正逐步恢復。
習近平則透過新華社表示,中印應該從「戰略與長遠視角」看待雙邊關係,並強調「雙方應視彼此為夥伴,而非競爭對手」,著眼於「發展機遇,而非安全威脅」。他同時指出,邊境問題不應定義兩國關係,雙方應共同維護「和平與安寧」。
從衝突到修補,關係轉折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中印關係在2020年爆發致命邊境衝突後陷入低潮,加上疫情導致航班中斷、印度封禁包括TikTok在內的多款中國應用程式,雙邊交流長期受阻。分析認為,川普對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祭出懲罰性關稅,嚴重傷害美印關係,反倒為中印緩和創造契機。
莫迪在會中提到,自去年於俄羅斯參加金磚國家(BRICS)峰會後,兩國關係已「朝正向方向發展」。他並強調,兩國合作攸關「28億人民的利益」,顯示印度有意與中國展開務實合作。
川普關稅牽動亞歐格局
根據《日經亞洲》分析,中國與印度同樣承受川普關稅壓力。雖然中美之間的暫時「貿易休戰」協議將於11月到期,但北京尚未因進口俄油遭到額外制裁。印度則已直接受到懲罰性關稅打擊,外交空間受到擠壓。
印度官方會後聲明指出,雙方「認識到兩大經濟體在穩定全球貿易中的角色」,並同意在「政治與戰略方向指引下」擴展雙邊貿易與投資,並致力縮小逆差。莫迪也強調,中印都追求「戰略自主」,兩國關係「不應透過第三方視角」來解讀。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川普關稅正改變亞洲大國的地緣計算。長期觀察印度的學者Ayres直言:「如果印度如今在全球舞台上對美國存有更強烈疑慮,且在某些議題上與中國立場接近,這將徹底改變對話基礎。」
上合會外交平台 擴展選項
《日經亞洲》引述印度學者Khan分析,莫迪此行不僅是與中國協調,也會在上合會場域與其他「全球南方」國家商討對策。他指出:「印度勢必把這個平台作為談判籌碼,利用與中亞及中國的經貿合作,對美國施加壓力。」
中方則把此次峰會作為展示經濟影響力與「新世界秩序」構想的舞台。除習近平與莫迪,俄羅斯總統普丁、伊朗總統佩澤什基安、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等均出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亦到場。峰會結束後,部分領袖將留在北京,參加週三的二戰勝利紀念閱兵。
印度的戰略兩難
儘管中印重啟高層接觸,雙邊矛盾仍在。北京在印邊境興建大型水壩、與巴基斯坦深化軍事合作,都讓新德里保持警惕。近期巴基斯坦更動用中國製戰機與印軍發生衝突,加深了不信任。
不過《日經亞洲》訪問印度智庫「維韋卡南達國際基金會」學者甘地則指出,印度「沒有理由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脫鉤」,更不可能因外部壓力放棄與俄羅斯的關係。她認為,此次會晤雖難以帶來「實質讓步」,但象徵性意義重大,預示雙邊外交回歸正軌。
川普關稅推動亞洲重新洗牌
中國人口雖已被印度超越,但龐大的基礎建設與工業需求,讓印度仍是潛在巨大市場。對中國而言,若能深化經貿合作,將有助於拓展出口市場;對印度而言,則可藉助中國的技術與資金促進發展。
歐美對中國「產能過剩輸出」批評日益高漲,北京正尋求在亞洲鞏固夥伴,以減緩西方圍堵壓力。此次習莫會不僅牽動中印關係走向,更可能改變美國與亞洲新興大國之間的互動格局。
從戰略自主到經濟合作,中印關係的重啟不僅是兩國外交的再平衡,也折射川普關稅對全球秩序的衝擊。正如一位歐洲學者所言:「是川普把莫迪與習推到了一起。」在美國壓力下,亞洲兩大國或許將尋求更多交集,這也讓天津上合會峰會不只是例行會議,而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