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過境外交接連挫敗!日媒嘆賴清德內外交困:關稅公布後會更慘
賴清德總統過去1週遭遇一連串重大的政治挫敗,如今就連日媒《日本時報》也唱衰,隨著美國關稅期限迫近,賴政府的嚴峻情勢可能變得更糟。
據《日本時報》的報導,賴清德推進國內議程的能力在26日受到嚴重打擊,這場全球史無前例、針對在野黨立法委員的罷免投票,最終以壓倒性失敗收場。據悉,在近期大罷免風波發生之前,賴清德的民意支持率已在5月的TVBS民調中跌至32%,是他上任以來最低,且將近一半的受訪民眾認為台灣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
緊接著英國《金融時報》28日又援引3位熟悉內部決策人士的說法指出,川普政府官員已婉拒賴清德8月過境美國紐約的請求,因為此舉可能危及他們與中國的貿易談判。
雪上加霜的是,台灣官員至今仍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若屆時未在8月1日前完成,台灣的輸美商品恐被川普政府課徵32%的「解放日」對等關稅,尤其若無法爭取到與日本、菲律賓等鄰近國家相當的關稅稅率,將進一步動搖賴清德與美國之間的關係。
據1位熟悉台美談判的人士透露,截至目前,川普團隊僅向台灣提供所謂的「最佳稅率關稅」(best rate tariff),但未具體說明數字。該人士補充,台灣官員推測該稅率約與日本的15%相當。美方同時要求台灣承諾更多赴美投資,尤其是在東京提出5500億美元基金後,這一要求變得更加明確。
29日,台灣加權股價指數(Taiex Index)與晶片巨頭台積電的股價下跌0.9%,投資人消化了自台灣談判代表抵達華府近1週以來,仍未見到貿易公告的失望情緒。
針對以上報導,台灣總統府並未回應《日本時報》的置評請求。賴清德辦公室近來試圖淡化政治傷害,表示各方應接受罷免結果,並稱沒有任何出訪行程獲得確認。台灣外交部發言人也在29日的記者會上表示,「考量到南部地區災後復原工作仍在進行中,以及與美國之間的對等關稅談判,總統近期沒有出訪計畫,並未有延期、取消或遭美方拒絕過境的情形發生。」
《日本時報》指出,賴清德在剩下的3年任期裡,恐面臨更艱辛的挑戰。執政將近10年的民進黨,在推動進一步增加國防開支,以應對城鎮戰的立法上面臨巨大阻力。雖然賴清德致力於將軍事支出提高至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企圖安撫川普政府,但此舉勢必會激怒北京。如今在罷免案失敗令在野黨士氣大振後,他要實現這份預算案將變得更加困難。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川普目前正專注在與北京達成協議,引發外界質疑台灣是否會成為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交易的籌碼之一。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表示,「對賴清德來說,目前最大問題是美中之間的貿易談判,以及川普政府是否會對北京作出讓步,而使台灣的利益受到威脅,這將為賴政府帶來更大的挑戰。」
中國正利用其在稀土金屬供應鏈上的主導地位對美國施壓,這些稀土對於電動車與武器製造至關重要,藉此逼使華府作出讓步。這一策略已導致部分以國安為由針對北京實施的科技限制政策出現急轉彎,例如輝達近期便重新恢復向中國銷售H20晶片。
賴清德同時也面臨美國對半導體產業課徵潛在關稅的風險,此前川普曾多次表示將考慮針對特定產業徵收關稅。星展銀行(DBS Bank)高級經濟學家馬鐵英表示,有鑑於台灣在晶片製造上的壟斷地位,該島可能會將這些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客戶。
然而,《日本時報》也示警,華府要求台灣將更多晶片生產設施遷移至美國本土,長期來看影響可能更大,這將削弱台灣「矽盾」(silicon shield)概念的理論基礎,即全球對台灣晶片的依賴,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保護其免於軍事衝突。
賴清德自去年以2000年以來的最低得票率當選總統後,便開始強化對中國的強硬立場,包括直言不諱地表達台灣的國家地位,這進一步加劇了雙邊的緊張局勢。
「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台灣地區不存在什麼總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9日在北京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有關賴清德出訪計畫受阻的消息時表示,「美方應與我們共同努力,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性的發展。」
《日本時報》指出,展望未來,賴清德可能無法再倚賴美國的支持。中國國民黨國際事務部主任黃介正表示,在川普與習近平解決分歧之前,白宮恐怕不會形成穩定的對台政策,「美中當前的優先目標是如何設定框架,以持續進行其戰略競爭,台灣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因此黃介正也建議賴清德應與在野黨合作,共同提名最高法院法官。目前兩黨的政治僵局已使最高法院無法正常運作。
對此,澳洲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Atlantic Council’s Global China Hub)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則表示,罷免案引發的新權力中心浮現,將讓賴清德更難在黨內凝聚共識,「華府可能再度將台灣擱置一旁,並將台北定位為美國對中政策的談判籌碼,如果屬實,這將是個危險的訊號。」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