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開給川普一張空頭支票!7500億美元能源協議是癡人說夢,雙方到底有何盤算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與歐盟敲定貿易協議,比起眾所矚目15%關稅稅率,更重要的是要求歐盟在3年內從美國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平均每年2500億美元的能源。這份協議表面上看似是跨大西洋關係的新頁,但背後的承諾卻讓市場質疑根本是癡人說夢。
長期關注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場趨勢的《路透》專欄作家Clyde Russell分析,歐盟承諾每年從美國進口價值2500億美元的能源,目前主要為原油和液化天然氣(LNG),但這是一張注定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不只是歐盟辦不到,身為生產商的美國也供不應求。
一場無法實現的能源採購夢
根據能源數據機構Kpler統計,歐盟28個成員國在2024年一共進口了33.8億桶海運原油。假設今年產量維持不變,每桶平均價格約為70美元,代表歐盟將支付約2366億美元。
進一步觀察,歐盟去年從美國進口5.73億桶石油,如果今年的進口量也不變,價值將達到約401億美元。
以液化天然氣而言,歐盟去年進口8268萬公噸,假設平均價格約為每百萬英熱單位(mmBtu)12美元,成本約為512.6億美元。其中,從美國進口的超冷凍燃料為3513萬噸,價值約217.8億美元。
另外,歐盟也會購買煤炭,其中大部分是用於煉鋼的高價值冶金煤,假設平均價格為每噸200美元,歐盟去年進口的冶金煤總額為67.2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的價值為26.7億美元。
若將上述數字兜在一起,歐盟去年從美國進口的原油、液化天然氣和冶金煤總額約為645.5億美元,大約只有美歐協議談妥2500億美元的26%,落差之大不言而喻。
美國輸出缺口仍近千億美元 全球供應鏈也將大亂
即便歐盟不惜成本全面加碼美國進口,這筆帳依舊不可能兌現,因為以美國的出口量來算,去年三大類能源(原油、LNG、冶金煤)總共也才1658億美元,距離2500億仍有將近千億美元的缺口。
換句話說,除非歐盟吃下美國所有出口,還得額外「掏出」看不見的資源,才有機會湊齊這個天價目標。
更現實的問題是,全球能源市場是一盤棋,如果歐盟真把焦點全數轉向美國,將大幅改變原有供應鏈,對於其他地區(特別是亞洲)勢必產生重大影響。
川普故技重施 一如美中貿易戰談判劇本
這份天方夜譚的貿易協議,讓人想起了川普2019年底與中國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當時中國承諾會在2021年底前加碼採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但事後證明,中國不僅從未達標,對於美國能源的進口量甚至還低於2017年貿易戰爆發前的水準。
如今,歷史似乎又在歐盟重演——美方高調宣布與歐盟達成協議,乍看之下氣勢萬鈞,實際狀況卻漏洞百出。但問題是,談判桌上的每個人一定都知道這個數字有多荒謬,為什麼還要握手言歡?
某種程度而言,這可能是雙方各取所需的政治秀,川普想要營造「又贏一次」的形象,歐盟則是仿效中國當年在貿易戰以拖待變取得的成果,透過一紙承諾拖延時間、好好說話,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任更容易相處的美國總統。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 關稅還沒翻牌,散戶卻開始樂觀了?投資股票信心大增,學者示警這些風險不容小覷
‧ 台灣關稅到底是幾%?學者點出這個數字,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有助於貿易談判(推薦閱讀)關稅還沒翻牌,散戶卻開始樂觀了?投資股票信心大增,學者示警這些風險不容小覷
‧ 被川普嚇怕了?國泰金最新調查:超過半數民眾預期台股下半年低點將跌破2萬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