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品牌再造】咖啡黑金已被通路收編 麵包該如何寫出不一樣的劇本?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09月30日16:00 • 食力FoodNEXT

採訪・撰文=林玉婷

在台灣,咖啡市場的故事早已寫下明確的劇本。星巴克將精品咖啡風潮帶入台灣,街頭小型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真正改變市場版圖的,卻是便利商店。7-ELEVEN與全家將「隨手一杯」打造成年營收數百億元的黑金商機,不僅讓咖啡走入庶民生活,更在短短幾年內養成全民的消費習慣。當一杯銅板價且用精品咖啡豆的便利商店咖啡成為標準,街邊小店要靠品質或特色突圍,難度愈來愈高。

如今,同樣的問題正發生在麵包市場。超商、量販超市大舉擴張烘焙區,把麵包從「附屬商品」變成日常必買的品項。當消費者可以在便利商店買到現烤吐司、在超市挑選多樣化的可頌與丹麥麵包,街邊連鎖麵包店的角色也開始被重新定義。它們不再是「最近的選擇」,而必須在更激烈的競爭中證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

問題隨之而來:麵包會不會走上咖啡的同一條路?當通路憑藉規模與價格掌握大眾市場,街邊連鎖品牌是否也會像小咖啡館一樣,被迫退居邊陲,僅靠少數特色客群存活?還是,它們能在壓力下完成一場「自我革命」,以差異化與價值定位,保住屬於自己的舞台?

店租和人力成本高 成為麵包店經營痛點

從財政部財政統計資料庫的「西點麵包零售」類別來看店數的變化,2013~2024年間的店數雖呈現正成長,11年間增加了1,502間,總體成長率約34.8%,整體來看,市場規模雖然持續擴張,但成長速度呈現波動、高峰成長期已過。

對於街邊品牌來說,第一道壓力來自成本結構。房租與人力早已成為壓垮許多店家的關鍵。北部精華區店面租金可能動輒超過營收的3成;而烘焙業需要大量熟練人力,但產業地位長期偏低且需高勞動力,使年輕人投入意願不足。

德麥食品總經理吳文欽觀察,這些現實讓不少品牌逐漸退出市場。他直言,若「不願意更新、又缺工,甚至連房租都負擔不過來的時候,就只能選擇歇業」。他的話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雖然台灣麵包市場總體產值仍在成長,但能真正維持街頭經營規模的連鎖品牌,其實愈來愈少。

另一道壓力則來自市場結構。當便利商店提供24小時的即時便利、而且充足備貨,當量販超市透過中央工廠與現烤技術複製穩定品質,街邊連鎖品牌必須回答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消費者還要走進你的店?

專業如何轉化為品牌力?

台灣三位世界冠軍師傅,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啟發,如何將個人的技術光環轉化為品牌可用的資產?他們從不同角度為連鎖品牌提供了自我革命的座標:標準化、品質核心、專業支援。

王鵬傑的莎士比亞烘焙坊雖然只有3間門市,但是2015年他決定前店後廠全部撤掉,集中設立一座專用工廠,不只供應自家店面的麵包,更是他正式投入B2B市場的起點。他說明,中央工廠的優勢是能統一控管品質,避免各門市出現「哪一家比較好吃」的落差,同時也讓他有能力承接外部餐廳、餐酒館等客戶訂單,擴展出批發與代工的業務線,讓職人專業成為產業可規模化的解法。

陳耀訓則展現職人的另一種堅持。對於近年的潮流性商品,他強調產品必須回到「麵包本身的價值」。對他而言,潮流只是「好麵包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不是唯一目的。他曾直言:「人生的賭注都放在麵包上。」這句話背後,是對細節的專注:從發酵時間、溫度控制到食材搭配,務求讓每款產品兼具美味與平衡。對連鎖品牌而言,這是一種提醒:潮流能帶來短期聲量,但長久競爭力仍取決於品質核心。

至於吳寶春,則不斷推動「知識標準化」。他認為烘焙不能只靠手感,而要建立「有邏輯的系統」,讓技術可以被複製與傳承,也讓公司的每個師傅都能有研發量能。這其實就是連鎖品牌最重要的能力:如何確保從台北到高雄,每一條吐司、每一個可頌,都能維持穩定的品質,還能推陳出新。

找出品牌的突圍路徑

當街邊店被通路夾擊,連鎖品牌若要突圍,關鍵在於能否清楚定位。觀察三個具代表性的品牌,可以看見三條不同的路徑。

聖瑪莉代表的是「爆品體質」。作為最早將日式麵包文化帶進台灣的品牌,聖瑪莉始終靠市場嗅覺與快速研發能力,持續創造一波波熱銷商品,再把熱銷品變成長銷品。總經理陳麗玲強調:「我們堅持用好原料,這是品牌40年來不變的核心。」但她也明白,僅有品質不足以維持注意力,必須透過爆品保持新鮮感。聖瑪莉的定位,正是「讓麵包不斷有驚喜」,藉由差異化商品帶動品牌聲量。

一之軒則選擇「純植定位」。近年全面擁抱植物烘焙,創辦人廖明堅將品牌核心定義為「從客人喜歡吃什麼,轉為客人需要吃什麼」。以植物系生吐司為例,它不只是產品創新,更是一種價值宣示:把健康、永續、環保納入品牌DNA。這讓一之軒在紅海市場中,成為少數能以理念區隔、以技術力維持好吃標準的品牌。

樂田麵包則鎖定「便利日常」。2009年創立時只是街邊小店;如今捷運店數已超越街邊店。品牌最大特色是「新鮮直送與精準選點」,讓通勤族一出站就能買到剛出爐的麵包。這種經營模式,讓樂田直接與便利商店爭奪「早餐與下午茶」的黃金時段。樂田的定位,不是單純的烘焙專賣,而是「生活圈裡最容易獲得的好麵包」。

這三個品牌,形成了三種生態定位:聖瑪莉用爆品製造聲量,一之軒以純植理念鞏固形象,樂田則靠便利滲透日常。

要生存不能只靠賣得貴!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施坤河提醒,台灣麵包市場的產值雖然看似持續成長,但若對照生產量與小麥進口量,增長其實主要來自漲價與高單價品類的推升。換言之,消費者並沒有真的吃更多麵包,而是花更多錢買單。這意味著,連鎖品牌要生存,不能只靠「賣得更貴」,而必須提出系統性解方。

首先,持續研發投資。不論是爆品研發、植物創新或配送系統,唯有投入長期資源,才能避免淪為曇花一現。其次,將產品線做出區隔,需要同時具備「穩定的核心商品」與「快速迭代的創新商品」,才能在波動市場裡維持平衡。最後,要有清楚的品牌價值定位。消費者願意多花錢的理由,不只是好吃,而是品牌能否傳遞健康、永續、文化或便利的價值。

自我革命是一場長跑

台灣的連鎖麵包品牌,正處在一場必須進行的革命。從咖啡市場的前車之鑑提醒我們:熟悉的傳統不再能保證未來。革命不是一次性的突破,而是一場長跑。它需要吳寶春所說的「邏輯系統」,需要陳耀訓的「專心把麵包做好」,也需要王鵬傑提供的「工業標準支援」。同時,它還仰賴品牌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而不是隨著潮流隨波逐流。

【更多麵包產業精彩探討,請詳閱食力Vol.40季刊《台灣麵包千億商機的虛胖榮景 五大矛盾撕開你所不知道的產業真相》

審稿編輯:童儀展、余麗姿

延伸閱讀
【人才斷層】有世界冠軍卻沒下一代師傅?台灣烘焙的人才斷層如何解?
【供應鏈重建】不只賣原料、還要當救火隊?烘焙供應商的角色轉向
聲量決勝負!超商新品開箱洗版社群 傳統麵包店怎麼跟?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特展作品遭志工誤認髒汙擦拭 基隆文觀局致歉

中央通訊社
02

苗栗公園驚見525萬金條、10萬現金!失主身分曝光

民視新聞網
03

健保補充保費將大修!三大變革擬116年上路 股利利息改「年度計算」衝擊480萬人

NOW健康
04

洗菜別再加鹽!譚敦慈揭「最神1招」 蟲卵、農藥全清光

三立新聞網
05

【圖解新聞】搶吸普發現金客戶 各銀行抽獎送錢狂加碼

LINE TODAY
06

日本超紅失眠救星「無羊枕頭」美式賣場開賣 醫:非人人適合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